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浮山堰崩塌

2022-05-19

浮山堰用军民20万人施工,历时两年。主体为土坝,两岸同时填土进筑,中间用大量铁器垫底,并用巨石大木截流。天监十五年四月完工,坝高20丈(约合48m),顶宽45丈,底宽140丈,长9里。坝旁曾开有两条溢洪道。上游形成巨大水库。200km以外的寿阳被水围困。堰底河床为沙土。建成当年的八月涨水时,堰溃决,下游受灾居民数以10万计。

起因

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南北分裂、群雄争霸的混战年代。到了梁初,南北争夺地点已经转移到淮河流域。宋末失掉淮北,南刘时魏又攻南阳,战线由淮北转向淮南。齐梁争夺天下,萧衍攻下建邺,杀了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与和帝萧宝融兄弟,建立梁朝。当时南方陷于混乱,北魏乘机向南扩张。公元500年,齐将裴叔业以寿阳(又称寿县,今为安徽省寿州市)降魏,魏在淮南有了重要战略据点,严重地威胁着南朝对淮南的控制。到了梁初,南北以淮水、大别山、秦岭为界,主要争夺据点为汉中、襄樊、义阳三关(义阳即今河南信阳,三关即黄岘关、平靖关、武阳关)和钟离(今安徽风阳县临淮关)。梁天监三年(公元504年),魏中山王元英等分三路攻梁,攻陷大别山要塞义阳三关。此后,南北争夺,集中于淮南东线。梁天监五年(公元506年),梁武帝萧衍任命其弟临川王萧宏为都督,率诸将北伐。当时梁军"器械精新,军容甚盛,北人以为百数十年所未之有"(见梁书卷二十二《临川王萧宏传》)。起初,梁军所到之处,淮南各城相继收复。当梁军进至洛口(洛河入淮处)时,北魏派中山王元英、大将邢峦统军还击,梁军所克城市,得而复失,梁军诸将正准备进一步攻寿春(即寿阳),反对临敌畏缩。主帅萧宏听到魏军南下,却抛弃士卒以数骑逃走,部队失去统领,结果百万之师若鸟兽散。魏军乘胜追击,不仅虏获梁军全部军资,而且乘胜包围了淮南重镇钟离。钟离守将昌义之以三千兵卒对敌军十万之众,进行了艰苦壮烈的抵抗,终于在援军配合下,大败魏军,取得了自宋初以来对北方的一次大胜利,稳定淮南形势。以后,梁采取消极防御。

经过

在淮河上曾有一座坝,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大坝,听起来以为是让中国人兴奋自豪的杰作。事实上,这座坝是“豆腐渣”工程,让几十万百姓家破人亡、尸骨无存。从这一点来说,拍板的梁武帝萧衍,不仅是个昏君,还是一个千古大暴君,犯了“危害人类罪””,千刀万剐也不为过。

一名降将献计筑大坝

梁和北魏两次大战,一胜一负,打了平手,后来又来来回回几个回合,谁也占不到谁的便宜。

但寿阳(今安徽寿县)在北魏手中,如一把尖刀刺向南方的心脏。梁军抢了几次,寿阳岿然不动。萧衍辗转反侧,茶饭不思,一想到就烦躁,又找不到解决办法,像男人有了难言之隐,痛苦得不行。

一天,他在辛苦地批阅奏章,突然眼睛一亮,上面写到:寿阳是南下北上的要道,谁得到谁就掌握主动权。但寿阳城池坚固,强攻不太可能。不如用水淹,寿阳下游80里处是钟离,这里淮河两岸南面有浮山,北面有巉石山,只要在这两山之间筑起长堰(就是大坝的意思),拦住淮水,等到水位增高以后,可以倒灌寿阳,魏军必不战而退。

萧衍一看,落款是王足,他原是北魏的将领,刚刚投降过来。

萧衍兴奋得连连拍案,真是妙计啊,天助我也。他立即把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gèng)召进宫中,说:你们去考察考察地形,看看能不能建成长堰。

祖暅,是祖冲之的儿子,南梁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水利学家。两个人认认真真地跑过去,仔细考证后,回来向梁武帝汇报:淮河这里虽然狭窄,但浪水汹涌,沿岸的沙土松散,河床不稳固,筑起长堰不太可能。

萧衍看两个“木头桩子”一点都不体会领导的意图,无比愤怒,发火说:一滴一滴的水可以流成垄沟,一锹一锹的土可以堆成高山,自古以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你们两个不好好办事,还蛊惑人心,真是罪不可赦。

两个实事求是的科学家随即被关进大牢。这一招很适用,其他的人再不敢啰哩啰嗦。

梁武帝指定太子右卫率康绚为兴修大坝的总负责人。并且给他吃了定心丸: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你只要放心大胆地去修,一定成功。

随即朝廷下令:从徐州、扬州征集民工,每20户抽5人。两州征集了15万人,加上5万士兵,一共20万人,热火朝天地投入到这项浩大工程中,定名为“浮山堰”。

工程整体规划是:从淮河两岸的浮山、巉石山同时填土,然后在淮河中心合龙。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江苏泗洪县、安徽五河县、明光市三地交界的地方。

从此,在淮河两岸,不论是酷暑严寒,还是白天黑夜,都有密密麻麻的民工在不停地挖土垒坝。经过半年的紧张施工,在515年,也就是萧衍称帝的第14个年头,浮山堰终于建成。康绚松了一口气,刚要派人向建康汇报这个特大喜讯,还没有来得及出发,才完工的浮山堰就轰隆隆崩塌了。康绚吓得目瞪口呆。一个术士跑过来对康绚说:我仔细观察了淮水这一段,里面有蛟龙,翻腾不息,拱翻了大坝。蛟龙害怕生铁,只要里面有铁器,蛟龙就被镇在下面动不了,大坝自然就成。康绚赶紧向梁武帝汇报。萧衍一听,那就试试吧。

于是,在建康冶炼厂内的数千万斤铁器全部运到了淮河边,然后一件一件地扔到河里。但是风急浪高,铁器一进水中很快被冲到下游,根本无法驯服汹涌的河水。术士说:蛟龙还在挣扎啊,再用石头可以镇住它。民工、士兵从填土工变成了砍伐工。一棵棵树倒下,做成一个个巨大的木笼;地上的大石块被搬出,装在木笼内,再推到激流中,流水才渐渐缓慢。在淮河两岸几百里内,大小树木都被砍光,所有石头无一幸存,那时没有机器,全部依靠人力,民工的手掌上、肩膀上都被磨出血泡。劳累、饿死、病死的不计其数,加上夏天暴发传染病,河水两边,到处是尸体。蚊蝇成群,臭味熏天。

又经过一年多施工,浮山堰竣工。长3700多米,下宽300多米,上宽约100米,高约50米。看上去雄伟壮观,大坝上两侧种植了杨柳,中间驻扎着军队。

4个月后再次崩塌

随着水位不断上升,寿阳的军民越来越恐惧。城中的老百姓都迁到了高地,看着自己的住宅被大水淹没。北魏的扬州刺史李崇下令在八公山上另外修筑了一座城池,如果寿阳全被淹,就整体搬家。

但是康绚来不及高兴,因为河水的力量越来越大,大坝也要被冲倒。康绚在浮山堰上游的南边开挖了一条泄洪道,让淮河一部分水流走。又在魏国散布谣言说:魏国只要在上游挖出一条泄洪道,寿阳也就安全了。

北魏的将领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不懂科学,信以为真,在上游的北边挖出一条泄洪道。

这是我国记载最早的两条泄洪道,解放初期还能看到遗迹。虽然分流两处,但淮河水还是越来越汹涌,执着地冲向大坝,昼夜不停。

4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伴随如同炸雷般的巨响,山崩地裂,天地摇晃,300里外都能听到,浮山堰第二次溃坝。

结果

梁武帝为这次异想天开付出的代价是:前后动用20万军民,耗时一年七个月,死了15万人,下游的10多万户被冲到汪洋之中。对这一特大惨事,《南梁书》只字未提。

影响

浮山堰,这座"以水代兵"的军事工程,它记录着南北朝军事史上的残酷与悲壮。但是,以当时的条件和技术水平而言,在淮河里筑这样的拦河大坝,其工程之巨,难度之大,不能不承认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创举,在古代水利史上也是罕见的。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和人们对自然认识深度的局限,浮山堰虽然只存在四个多月就被冲垮了,它却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浮山堰与之国外的水利工程相比,也占据领先的地位,其河内主坝高达40米左右,而国外的土石坝,迟到十二世筒磐黄20米高度,比浮山堰要晚六百多年。在淮河深槽里,木笼装石打基础,上面筑土坝,沉铁护脚,类似后代抛石。截流从两岸进占,在中间合龙,技术相当复杂,这些技术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也为后代河工所常用。

故事传说

浮山堰还有一个传说,当时有两个工匠,是一对孪生兄弟,哥哥叫大柳相,弟弟叫小柳相,见大坝总是不能合龙,心急如焚,主动向朝廷提出要跳入合龙处,钉成“井”字形木桩,然后迅速填进土石,使大坝合龙。当他们跳下去时,淮河水突然转向。岸上民工和士兵将准备好的树桩、石块、土袋一齐填向坝口,成功合龙。

人们为了纪念大柳相、小柳相这对孪生兄弟,把淮河北岸的一个镇子叫大柳相,今属江苏泗洪县;淮河南岸的一个镇子叫小柳相,今属安徽明光市。后来,人们习惯叫成大柳巷、小柳巷。小柳巷现在叫柳巷镇,境内有一座历史遗址,就是浮山堰遗址。

就在这轰隆隆的崩裂声中,北方传来了一个女人银铃般的笑声。她本来发愁怎么样才能对付这个该死的浮山堰。新任尚书右仆射李平说:我们不要动,浮山堰肯定自己倒塌。

果然说中了。这个女人大宴宾客,特地命令乐师在李平座前演奏。她就是北魏史上另一个传奇女人胡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