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探秘:道光慕陵中珍奇的金丝楠木殿

2022-05-19

道光帝的慕陵在清西陵陵区的最西边,按照先帝的遗址道光的陵寝本应该埋葬在清东陵,可是为何埋在了清西陵呢?其实道光的确在清东陵为自己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宝华峪,并用了七年的时间来修建了自己的陵寝,建成之后道光帝非常满意,还重奖了办事人员,可是在葬入妻子孝穆皇后的时候发现了地宫进水,他并没有效仿爷爷乾隆来维修补救自己的陵寝,而是一怒之下将陵寝全部拆除,并择地再建,这一再选,就选择了易县的清西陵。

原本道光帝在建陵寝的时候也是本着自己一贯的“节俭”的原则,因为在清东陵拆过了一次陵寝,西陵的陵寝他便大规模的改革,撤销了神道、大碑楼、石像生、方城、明楼、二柱门,还撤去了大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隆恩殿和东西配殿也由五间改为了三间,三路三孔桥改为了一路三孔桥,地宫也由九卷四门改为了四卷二门。

来到道光帝的慕陵真的感觉好像缺少了很多东西,甚至让我有了一种萧条落寂的感觉,隆恩殿前的月台上也没有铜鹿和铜鹤,而只有一座日冕和一座四棱石柱,但隆恩殿内却是及其奢华,因为大殿内的木材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以蜡涂烫,在很多门窗。隔扇、藻井等处还用浮雕和透雕的手法雕刻了各种龙的造型,就连隆恩殿的天花板上也都雕刻了张口鼓腮的龙。

走进隆恩门,就可以看到清陵中绝无仅有的金丝楠木殿,殿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已经被岁月冲掉了颜色的殿亭仍有着浑厚的楠木色泽,在蓝天白云之下,彰显了慕陵的古朴典雅。

我们从清朝皇帝世系表中可以看到,道光皇帝的样子非常消瘦,他一生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节俭,作为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绝非明主,一生却很少有所作为,很多人在谈到道光皇帝时,老是说这个皇帝如何节俭,说什么道光本人在身体力行倡节俭、杜奢靡方面的示范作用可谓帝王中之少有,那道光真的节俭吗?

[page]

道光即位后,很想重塑“康乾盛世”的景象。可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百弊丛生,要振兴祖业,当从何入手呢? 道光思来想去,认为祖宗入关前的淳朴节俭习俗,已在入关后的腐化奢靡中丧失殆尽,现在国库空虚,而文官武吏、民间闾里,却竟相崇尚奇技淫巧;若不力戒奢靡之风,长此以往,其国将不国。道光决定先从矫正人心风俗入手,倡行节俭,使臣民“返本还淳”,从而使仓禀充溢,国库丰赡。于是,他以新帝诏旨形式颁发了著名的“声色货利论”,阐明声色货利为害之大,关系到大清王朝的生死存亡,要求为官从政者不为声色货利所诱,严格“检束身心,屏除声色”,力崇节俭,恢复培养淳朴作风。

道光本人在身体力行倡节俭、杜奢靡方面的示范作用可谓帝王中之少有。在饮食上,皇帝照例每餐至少有二十几个菜肴,道光认为这样过于靡费,下令裁减,每天多者准令做四个菜,有时甚至只要一碗豆腐烧猪肝。道光的节俭让管御膳房的官员们叫苦不迭,因为皇帝越是铺张,他们才越有机可乘,有油水可捞,只一碗豆腐烧猪肝,实在是无法虚报冒领。道光在饮食上如此节俭,朝廷官员起初将信将疑,可是经两次宴请后,就知道这不仅是做样子了。

道光初年曾两次“大宴”群臣。一次是皇后生日,道光设宴赏赐内廷诸臣。有缘赴宴官员都以为皇后生日,皇帝不会马虎潦草,定可一饱口福。岂料道光早有谕令备宴官员:皇后千秋庆宴,只准宰猪两头,用打卤面招待群臣,其余概行裁减。搞得赴宴文武官员哭笑不得。另一次是大学士长龄平定回疆叛乱,监押叛乱首领张格尔班师回朝,道光亲御午门受俘,随后在万寿山玉澜堂摆宴庆功。文武百官以为此次平定回疆,皇上心里高兴,该会好好庆祝一番。可是,开宴后,群臣谁也不敢动筷,原来每张桌上只有几碟质低量少的小菜,若一齐动手,立时就会菜光盘净,无奈们好陪着道光喝两盅酒了事。

[page]

此后,文武百官始信道光节俭不虚。为表示紧跟皇上,上朝时个个都装出节俭的样子。当道光问颇受宠信的大学士曹振镛在家吃鸡蛋要花多少银子时,曹振镛竟谎称自幼患有腹胀气满的毛病,生平从未吃过鸡蛋。道光竟信以为真。

在服饰上,道光也一反历代皇帝特别讲究服饰以示尊贵的传统,厉行节俭,不事浮华。其改制罩衣和补缀套裤两事,为晚清士大夫广为传诵。内务府上衣监因为清代皇帝冬季常穿珍贵毛皮罩衣,遂为他准备了一件黑色狐皮罩衣。黑色的毛皮缀在上好的锻子面料上,显得雍容华贵,典雅庄重。道光见到那件罩衣后,以为狐皮是猎获野物所得,缎子为百姓辛勤制作而成,缎子当比孤皮贵重,罩衣将四周缎子显露其外的“出风”部分纯系装点好看,毫无实用,即传令内务府改制,四周不许显露多余缎面。

道光的节俭使长期贪污中饱的内务府官员们早就大为沮丧,趁此次奉旨改制罩衣欲捞点油水,遂上奏说“改制罩衣,需银千两”。不料弄巧成拙。道光听说改制件罩衣竟要如许银子,当即改变主意,传谕说:“改制花费既多,著暂免,此后新制,概无出风。”随后又将此事谕知入值的军机大臣,致使京城大小官员从此穿的毛皮罩衣不再敢有“出风”部分。

清人服饰以袍褂罩身,裤子极少外露。道光为了节省,长年多穿旧裤,日久膝盖处先行磨破,就令内务府差人补上一块圆形补丁。朝廷官员历经多次亲身体验,已深知道光节俭之实,为了显示自己不负圣望,也在尽力“节俭”,遂不管裤子是不是破了,纷纷在膝盖处打起补丁来。有的显赫近臣,还趁在皇帝面前跪拜时,特意露出膝盖处补丁,以邀道光嘉奖。

[page]

有次,一位宠臣在跪拜时补丁外露,节俭得入了迷的道光竟在金銮殿上和他拉起了家常,问他那块补丁用了多少银子,这下可把那位大臣问傻了眼,因为这补丁本是打得皇帝看的,哪里晓得需银几何! 沉思良久才试着说“须银三钱”。他满以为这下总可以堵住道光嘴巴了,不料道光竟感叹地说:“外间补丁,真正便宜,朕这内府,一次补丁竟须银五两。”在场文武官员目睹这一切,暗笑不止,心想皇上那五两银子恐怕大多还是装进了内务府官员的腰包里。当然,谁也不会道出这其中的奥妙。

在内廷后宫的需用品方面,道光也是节省俭朴,力戒奢靡浮外。即位之初,即颁发诏旨,令各地督抚、将军破除旧例,“一应贡献,概行停止,即食品也不准进呈”。可是,不要说新帝登基改元,即使平时也要定期向皇帝进奉贡物,这在我国封建时代已成定例,各级大小官员无不借征求贡品之机,大肆搜刮,中饱私囊。现在是新帝登基,岂可错过良机? 虽然皇帝诏令停止贡献,其心里到底怎么想,地方并不真正了解,因而尽管“不准贡献”的圣谕煌煌,但各地贡品依然源源进京。道光面对现实,只得再颁诏旨,谓“各地贡品一项,其例应贡者,著准进呈”,同时强调其“可删者,即行删去,不必拘定旧例”,严禁大小官员借机任意增加贡品。至于那些可有可无,或仅为供观瞻,供娱乐,有助浮华一类的贡品,则严令“永行停止。”

[page]

为了表示自己提倡节俭,杜绝奢靡的决心,道光在诏令停止和严格限制各地奉献贡品的同时,采取了一些切实的措施。他决计不再像先帝那样南巡北幸,以免扰民伤财;实在难免之行,如出巡盛京拜祭祖陵等,则三令五申要经办官员及沿途各地务必“力从节省,屏绝繁文缛节”,一经发现有“糜费虚文之弊”,无论何人,“必重惩不贷”。他将大批宫娥采女放还出宫,令后妃以下悉行屏去繁华装饰,衣食用度概从朴实。他诏谕嗣后皇子皇孙婚仪一切从俭,即其福晋娘家陪送嫁妆,亦不得以奢华相尚,其所陪送嫁妆如有靡丽浮费之物,一经发现,不惟将原物掷还,还要交部严加议处。

道光裁减奢靡浮华之物的措施十分具体,对御用必备品也不例外,一切以俭朴节省为原则。他登基后,内务府按惯例为他准备了背面刻有“道光御用”的砚台40方,道光知道后,认为一人如何能用40方砚台,传谕留下两方,其余分赐内廷诸臣。他得知御用砚台有专门地方常年备制后,诏令此后勿须再常年备制贡品砚台。御用毛笔历来都是用世所罕见的刚锐的紫色兔毛特制,称为“紫毫”,极为珍奇贵重。道光知道后,认为紫毫笔既然如此珍贵难得,何不改换为普通臣民常用的“纯羊毫”或“羊兔兼毫”呢!他即命此后不再征用紫毫为御用毛笔,公务采用民间毛笔即可。如此俭朴,在历代封建帝王中都是非常罕见的。

但其实道光在位三十年,他始终如一地倡行节俭,可是,其效果应该说是甚微的。当时的清王朝,统治阶级已腐败不堪,不仅宗室贵族、皇帝国戚奢侈淫逸,各级文武官员更是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瞒上欺下,恣意搜刮,大肆挥霍,尽情享乐。所以,尽管道光躬行节俭,力戒奢靡,表面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治阶级上层的一部分人,多少遏制了部分奢侈腐化之风的恶性发展,但终究难以实现其令满洲臣民“返本还淳”、规复祖宗盛世旧规的愿望。

[page]

道光帝在营建自己的陵寝(慕陵),前后竟用了15年之久,占了他在位时间的一半,在清帝中建陵用时最长。他的陵寝东建西迁,两建一拆在清帝的陵寝中,不仅耗资巨大,而且还公开打破了乾隆皇帝当年定下的父子分葬的祖制。

而道光帝的“节俭”并没有影响他身边的人和他的子孙,他的继承人咸丰纵情于声色,儿媳慈禧更是动用了北洋水军的费用而去重修颐和园,最终导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其“节俭”也只是他一人之举。也许他并不适合作一个皇帝,而主管“后勤”会更合适。

近人蔡东藩评价道光帝,“徒齐其末,未揣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诚然,作为一国之君的道光帝,节俭到斤斤计较甚至荒唐可笑的地步,不仅不能强国富兵,反而培养了一批虚伪逢迎的大臣,外国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与道光帝的这一节俭癖不能说没有关系。

在慕陵中有一位被埋葬过三次的皇后,这就是孝穆成皇后。孝穆成皇后是道光帝的原配,在整个清代入关后的25位皇后中,孝穆成皇后是唯一一位被埋葬过三次的皇后,孝穆成皇后,钮钴禄氏,在绵宁15岁的时候由嘉庆皇帝指婚,婚后两人很恩爱,可是钮钴禄氏一生并没有生下一儿一女,她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去世,去世后鉴于绵宁的皇储地位,嘉庆帝对这位早逝的皇储夫人特意抬高了丧葬规格,在京郊西南王佐村依亲王的规制营建了园寝,这是她的第一次安葬。

[page]

孝穆成皇后的第二次被葬是葬入东陵的宝华峪陵寝,可是因为地宫入水,道光帝命人将孝穆成皇后的棺椁移出,并拆除了这座陵寝,孝穆成皇后也只好再次迁葬。最终孝穆成皇后的棺椁被葬入了清西陵的龙泉峪地宫中,得以安息。

道光帝的节俭并没有换来清王朝的昌盛。道光一朝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可是道光帝却守其常而不之其变,治家由于可是治国不足,始终认为中国是天朝大国,对中国之外一无所知。在1840年英军入侵中国,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处,英国有多大,他问大臣,是不是过了俄罗斯就是英吉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战守也毫无方略,最终只能接受有个人的城下之盟,签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要赔偿白银2100万两。消息传到北京后,道光帝也知道割地赔款的耻辱,作为皇帝的他固然难辞其咎,心里也非常难受。生活上一直提倡节俭,平时连条新裤子都舍不得换的道光帝,在涉及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主权问题上却是如此的大方。不知道他有没有算过这些赔款能买多少条裤子。道光皇帝并没有认识到败在那里。他上台以后也拼命像有所作为,但是结果却失败了,直到去世前,一直都郁郁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