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葛荣起义

2022-05-19

葛荣起义是以葛荣为首的北魏河北农民的一次起义。葛荣初为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镇将,后投靠鲜于修礼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的起义军。孝昌二年(526年)杀叛将元洪业,接着领导起义部众,自称天子,国号齐,年号广安。后乘胜进军,占据河北数个州县,拥兵数十万。528年,相州(今河北磁县)一战中,被尔朱荣俘获杀害。

背景

南北朝时中国地图乱世出英雄,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大乱世,乱得惊心动魄,乱得不同凡响,乱得有滋有味,当然也就乱得英雄辈出。人人皆知有魏蜀吴三国鼎立(姑且称之为前三国),却较少人关注周齐陈三分天下(姑且称之为后三国),这里先交代一下这周齐陈三国的历史。

魏蜀吴三国合一的结果是晋朝短暂的统一后又一个大分裂时代的开始,共历经三百年,才由隋朝统一,而隋朝恰恰又是周齐陈三国合一的结果,两个三国时代将乱世开启和结束,可谓历史的一大奇观,从此南北文化交融,汉血缘合流,创造出了辉煌的隋唐盛世,在当时世界上形成的崇高威望和深远影响后世一直都未有能力逾越。因此探究周齐陈三国就显得比魏蜀吴三国更有历史意义,实际上后三国的故事比前三国还要精彩许多。前三国从黄巾大起义算起到晋朝灭吴结束,公元184年——280年,共历时96年。后三国从六镇大起义算起到隋朝灭陈结束,公元523年——589年,共历时66年。后三国历时虽然短暂,但其过程和民族矛盾要远远比前三国复杂多变。后三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东魏,西魏,南梁三国鼎立。第二阶段为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南陈(代南梁)三国并存。最后由北周灭北齐,隋朝代北周,隋朝灭南陈而告结束。这与前三国的魏灭蜀,晋代魏,晋灭吴几乎如出一辙,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又重演了一次。

后三国历程极其复杂,先是北魏和南梁南北对峙,然后北魏大乱,分裂为东魏(高欢掌权),西魏(宇文泰掌权)。侯景之乱打破三方力量对比,北齐代东魏(高家为帝),北周代西魏(宇文家为帝),南陈代南梁(陈霸先为帝),其间曲折难以尽述,可参阅《周书》、《魏书》、《北齐书》、《梁书》、《北史》等历史著作。

南北朝时期是个混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葛荣就是这个乱世中的一个杰出的英雄人物。

起因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鲜卑贵族汉化的加深,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经过

葛荣原是怀朔镇将领。孝昌二年(526年)正月,原怀朔镇士兵、五原郡降户鲜于修礼等人率领北镇流民在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起义,葛荣亦参与此次起义。同年八月二十七日,义军首领元洪业斩杀鲜于修礼,请求投降北魏。葛荣杀死元洪业而自任首领,继续领导起义部众。

孝昌二年(526年)九月,葛荣得到另一位义军首领杜洛周的部众之后,北去瀛州(治今河北河间),北魏广阳忠武王元深从交津领兵追踪葛荣而进。九月十五日,葛荣到达白牛逻(今河北蠡县境内),率领轻骑突袭章武庄武王元融,将他杀死。葛荣于是自称天子,定国号为齐,建年号为广安。

不久,元深领兵返回,前往定州,定州刺史杨津怀疑元深有异,于是派遣毛谥讨伐元深,元深跑走,毛谥带人追逐元深。元深同身边人抄小道逃到博陵地界,遇上葛荣的流动骑兵,便将他们抓获送到葛荣那里。义军们见到元深,喜欢他的人还不少,葛荣刚自立为王,对此很反感,担心手下的人拥奉元深为主,便杀死元深。

孝昌三年(527年)正月初七日,葛荣攻陷殷州(今河北隆尧东),擒获并杀死殷州刺史崔楷,进而围攻冀州(今属河北)。三月,葛荣围攻信都很久,北魏朝廷任命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雍(一作源子邕)为北讨大都督来援救信都。

十一月,葛荣围攻信都,从春天到冬天始终不撤军,冀州刺史元孚激励将士,昼夜拒守。十一月己丑日,由于魏军粮储已尽,而且外无救援,于是葛荣攻陷信都,抓住元孚,把城中居民全部赶出去,冻死者占十之六七。当时元孚的哥哥元祐担任防城都督,也被葛荣抓获。葛荣把将士们全部召集起来,议定元孚兄弟二人的生死去留。元孚兄弟各自引咎,争着去死,都督潘绍等几百人都叩头请求愿意去死以便救活元孚。葛荣说:“这些人都是魏朝的忠臣义士啊。”于是将元孚兄弟和被押的五百人全都赦免。

北魏朝廷任命源子雍为冀州刺史,让他与北道大都督裴衍率兵讨伐葛荣。十二月二十日,他们到达阳平(今山东莘县)东北的漳水曲,葛荣率领十万部众进攻他们,击杀源子雍和裴衍等人。相州的官民闻知冀州已经失陷,源子雍等人战败,人人自危,无计自保。相州刺史李神镇定自若,神色不改,他抚慰劝勉将士,因而人人致力,葛荣尽力攻打,但是最终不能攻克。

永安元年(528)二月,葛荣率军攻杀杜洛周,并收编他的部众。三月二十六日,葛荣攻陷北魏的沧州,抓获沧州(今河北盐山西南)刺史薛庆之,沧州百姓被杀的占十之八九。 六月,葛荣的军队由于缺乏粮食,于是葛荣便派遣他的仆射任褒率兵向南侵犯,到达沁水县。北魏朝廷任命元天穆为大都督东北道诸军事,率领宗正珍孙等将领讨伐葛荣。葛荣得知魏军前来讨伐,于是率军退守相州城北。

八月,葛荣率军包围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军队号称有百万,散游之兵已过汲郡(今河南卫辉西南),所到之处大肆残杀掠夺。北魏柱国大将军尔朱荣上表请求率军讨伐葛荣。九月,尔朱荣率领七千(一说7万)精锐骑兵,以侯景为前锋,从近路加倍行军,向东出滏口(今河北磁县西北)攻打义军。,葛荣恃众轻敌,兵力分散,被尔朱荣出奇兵击败。葛荣被俘杀,起义失败。当时葛荣起义为时已久,一直横行于黄河以北,尔朱荣的兵马很少,与义军相差悬珠,人们议论纷纷,认为尔朱荣断无获胜的道理。葛荣听说后,喜形于色,命令他的部队说:“尔朱荣很好对付,诸位每人都准备一根长绳,到时候只管捆绑敌人就是。”于是葛荣从邺城往北,排成数十里的长阵,队伍如张开的簸箕一样向前推进。尔朱荣将队伍伏在山谷之中,作为奇兵。分派督少将以上的军官每三人为一处,每处有数百名骑兵,命令各处故意扬起尘土,擂起战鼓,大声喊叫,使义军摸不清有多少人马。尔朱荣考虑到人马近战时,用刀不如用棒,便命令士兵们每人带一根短棒,放在马肚的一侧,到交战时担心下马斩首会影响骑兵追逐,便不允许斩首计功,只令用棒子打而已。各路战士冲杀之处,号令严明,将士们同仇敌忾,个个奋勇争先。

结果

尔朱荣亲自冲锋陷阵,从义军背后杀出,里应外合,内外夹击,大败义军,在阵前抓住葛荣,其余的部众全部投降。尔朱荣派人用囚车将葛荣送到洛阳处死,这样冀、定、沧、瀛、殷五州就全部平定。

失败原因

一是河北的葛荣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并无逐鹿天下的大志向。范文澜先生评价道:“他们是变兵,是寻求生存的流亡者,是根本不知生产为何事的破坏者。”他们毫无纪律,专事屠杀掳掠,攻破沧州城,城中居民十之八九遭到屠杀,然而这还只是被历史记录下来的一小部分而已。二是他们所到之处肆意残破,但从来没有萌生过收罗人心,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根据地的念头,这是胡族理念中所不存在的一个论题——他们因这个王朝的汉化而失去地位,因此坚决反对汉化,甚至于反对汉人,更不用说汲取汉民族统治思想中的那些精华了。数年间,葛荣空拥百万之众,却只不过是在华北平原上四处游荡就食。然而河北经数年战乱,也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不足以养活袖手坐食的成百万人。

三是葛荣遂分兵南下,其仆射任褒率军南掠至沁水。北魏军团也开始集结,准备寻葛荣主力决战。尔朱荣以上党王元天穆为前军,司徒杨椿为右军,司空穆绍为后军,而自己亲率左军。四是五二八年,七月,葛荣亲率号称百万的主力部队,包围重镇邺城,外围游兵已活动到汲郡一带。尔朱荣亲率七千配有副马的精锐骑兵自晋阳出击,以狡黠善战的羯族人侯景为前驱,倍道兼行,东出滏口,越过太行山脉进入河北平原。

五是当时葛荣势力强大,横行河北无敌手,根本不把尔朱荣这区区七千人看在眼中,听说他来了,喜形于色,下令军中诸人各自准备长绳子,待尔朱荣“至则缚取”。葛荣将其百万大军,自邺城以北列阵数十里,箕张而进。六是尔朱荣把部分兵力藏在山谷中,作为奇兵,分督将以上三人为一集团,每集团数百骑兵,到处扬尘鼓噪,虚张声势,让对手莫测多少,尔朱荣又以混战之中,刀不如棒,勒令全军将士每人准备木棒一根,置于马侧。同时颁布战场纪律,规定战时不以斩级为功,以防因此而扰乱阵列,影响己方骑兵机动。和葛荣的大大咧咧相反,尔朱荣战前的准备相当充分。七是葛荣一方虽然人马众多,但布置太过分散,连葛荣自己也难以掌握。尔朱荣大将高欢,原来在杜洛周、葛荣手下都呆过,熟人不少,此时趁机于阵前招降了葛荣军中七个王和一万多人的军队。尔朱荣军事政治双管齐下,一方面派高欢展开政治攻势,另一方面他亲自陷阵力战,率骑兵突破穿透葛荣的大阵,又从后返击,葛荣军大败,他本人于阵前被生擒,尔朱荣把他装入囚车送往洛阳处死。

评价

葛荣在乱世中率众起义,反抗统治者的压迫,也算一位乱世豪杰。起义作为他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也只持续了三年多,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的人物,各种记载评论很少。有评论说,葛荣骄傲自大,虽然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在对胡汉矛盾的处理上,极其失败。在其部队中,普遍存在着鲜卑人“欺汉儿”的现象,攻克城池后,还习惯于搞屠杀,保持着野蛮的胡族风气。因此他虽然纵横河北,但得不到汉族世家豪强的支持,始终没能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最终难逃被剿灭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