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死不起:激活信仰变迁?

2022-05-19

清明前后,传统祭祀及其信仰习惯被法定假日大大地激活了。而同时一起被激活的是,如今房价、墓地都很不便宜,使人活不好,还死不起。所以,每当清明这个祭奠与缅怀的特殊节日来临,这一话题便成为每年往复轮回一次的话题。

生在北京,葬在河北,生在上海,葬在苏州,早已不稀奇。即使这样,人们还是执着于入土为安,死后葬个好地方。因为中国人有一个独特的墓葬文化——死得体面。人死了,也还是要讲面子的。

可是,“死不起”——已成为一种普遍心声,今年这种声音尤甚。墓地贵,天价骨灰盒,以及种种防不胜防的墓地经营者的绑架套餐,居然使人活着就要为“死了”的事情去忧心了。

有建议说,既然墓地很贵,一般人死不起,那现在不都有集体婚礼了,怎么不搞集体葬礼啊?建议很好,可难题马上出现,人们如何能够死在一起呢?!

表面上,中国人很洒脱,常说人死了,就都一样了。可如今人死了,也不一样。不一样的活法,也有不一样的死法。活着不平等,死了也不平等。有钱人早就为自己备好了豪华的墓地,穷人则依旧租用别人的房屋活着。 

面对“死不起”的问题与现象,也有人说,豪华的死不起,便宜的还能死得起。与此同时,海葬、水葬、树葬、草葬、花葬等殡葬形式也随之出现,提倡生于自然,回归自然。虽然这种提倡与主张具有一定的环保意义,死人不与活人争地,但是在信仰层面,这一丧葬形式的改变,无疑会导致传统祭祀形式的改变。

一般的中国人没有稳定的宗教信仰,死后也不讲究另外一个世界,但是面对死亡,人心总是还要有一个去处的。于是,大多数中国人就把死后入葬的墓地视为最好的身心归宿。为此,无论是帝王,还是庶民百姓,只要是能够讲究的、有点财产的人,都会认认真真地安排丧葬及其祭祀等仪式。因为丧葬文化、祭祀传统,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中国人觉得死了,就是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一道仪式,非常非常重要。

入土为安,曾经是中国人最深厚的信仰传统;死无葬身之地,是中国人最没有面子的事情。如今的海葬、水葬、树葬、草葬、花葬等殡葬形式,就等同于以往中国人说的挫骨扬灰、死无葬身之地,几乎改变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信仰。

毫无疑问,传承下来的丧葬与祭祀活动,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情感活动与信仰特征。墓地与祭祀,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一个神圣的场所与礼仪。事死如事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丧葬与祭祀成为了宗教信仰,成为中国人身心精神所必需的一个归处。如同《弟子规》强调的那样,“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通过对死人的祭奠,来认识人生的责任与义务。

早在2005年,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就有一个改革,把八宝山“革命公墓”改称为八宝山“国家公墓”,从国家管理改变为对社会民间开放。今后,谁都可以葬入八宝山,而不再决定于死者的政治地位。然而,改革开放到今天,丧葬礼仪依旧论资排辈,还加上了一条经济约束:你没有钱,便死不起。

梁启超曾经说过,死亡观的觉悟是中国人的最后觉悟。也许,这样的一种“死不起”现象,多多少少会慢慢地、悄悄地改变中国人的信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