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民勤话
耕生子和别(指他)的老爹两个人在场上扬豆子,耕生子的妈赶紧跑来说:“耕生子,你的媳妇肚子疼的很,我臧蔟(臧,怎么。蔟,看)的要养娃娃了,你赶紧到屋里起(去)”。耕生子一听,撩哈(扔下)木掀趈(跑)开了。老汉一听要当爷了,也兴的(高兴的)屁巅巅的,跟上耕生子放挂(放开)哩趈,不想,叫豆子一滑,撩(跌)了个扁跤,耕生子听的“嗤腾”一声,忙朝后看,是老爹一个球朝天(仰板子)躺在地上,着气的说“倒灶鬼日的,一个还没养哈,一个擦回(差点儿)叫豆子掼死”。
民勤人数落人,训人,批评人,不用说你做错事的理由和过程,只给你一个名号,就把你划了圈圈,归了类。你若做事漫不经心,说你是“洋浑子”;你年少无知,便是“卵泡子”;你胆大妄为,则是“荒泡子”;你蛮横霸道,说你是“费狮子”;你做事蛮不讲理,便是“杂圪哒”;这句深了,言下之意,你是几个爹养的。说你是“五二鬼”,你自己也就知道了,你在别人的眼里已经是不务正业,好逸恶劳的“二流子”了。
民勤人形容人,形象,生动,古朴。一个民勤小伙子形容他恋爱过的对象:“彼长的忒爱人,长着一对毛敦敦的黑眼睛,说话实妥妥的,对谁都很和陶。”“爱人”:不指妻子,而是动用法,指“漂亮”,意为长相令人喜爱。“毛敦敦”:犹陕西方言之“毛眼眼”,描写睫毛长、且温柔美丽的大眼睛,给人产生一种通感的效果。“实妥妥的”:语气温和,语意实在而妥当;后缀的叠音形容词强调其程度,表意实在准确之极。“和陶”:和气而友好。这样一个好姑娘,小伙子却没有谈成,又遗憾地说:“浪一回,我离幸福近的太了,我差会就抓着了彼那个温楚楚、软绵绵的手。”“差会”:差一点儿。“温楚楚”、“软绵绵”:以形容词重叠后缀的形式,增调温柔、绵软的程度,胜过以副词补充说明的效果。还有,几个民勤人从南方旅游回来,说喝鱼汤想事儿的事:“彼家围着火堆,一边喝渔民熬哈的鱼汤,一边谔计着zang利利索索的把世界建起来。后头,彼家谁都觉谋的身上和心里累了,就一挂拉趈到草茬子地里缓去了。”“谔计”:计划、盘算。“zang”:“怎样”的合音,有音无字。“利利索索”:以“aabb”重叠的形式增强“利索”的程度。“后头”:后来。“一挂拉”:全部,众人一起迅速奔跑的样子,表现出阵势与形态。“缓”:歇息。民勤人形容起人的恶来,也很独特。“兀那个坏松,瞎肠完了,心太歹,见了我们佯求不睬的,一见了当官的,就哈巴哈巴的。”“兀那个”:远指某个人;“兀”,蒙古语,远。“坏松”:坏蛋。“瞎肠完了”:瞎,坏;心肠坏透了,坏得连肠子都没有了,程度之深不言而喻。“歹”:蒙古语,不好。“佯求不睬”:见人不理不睬的样子。“哈巴”:蒙古语,哈巴狗,引申为巴结;以重叠的形式形象地描绘出像狗一样讨好于人的无耻嘴脸。
民勤居民多是几百年前从内地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移来,又与蒙古藕断丝连,各乡村语言语调复杂,但主体上系北方方言区西北方言秦陇语系。但同在河西,民勤人说话,同凉州人、张掖人、酒泉人又都不同。
武威人说话以舌根言之,舌根喉部用力很重,韵母“an(安)、ang(昂)”不分,没有“an”韵,因此把“箭竿”说成“酱缸”,把“盐”说成“羊”,把“阎西山”说成“羊西上”,把“张站长”称为“张张张”。有个笑话讲,旧社会一老乡进城,当城门的士兵盘问带了什么东西,老乡回答说:“一狼子弹,几个洋枪”。士兵很紧张,拦住检查,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老乡带了一篮鸡蛋,几个银元(洋钱)。民勤人说话以舌尖言之,舌尖和双唇用力较重,把“园”读得近似“鱼”,“扁”读得近似“鳖”,如“园园的一个园圈圈”从民勤人口中说出来,就成了“鱼鱼的个鱼却却”。“一脚踏成了扁扁子”成了“一脚踏成了鳖鳖子”,“天”读作“贴”。张掖人说话以后舌面言之,韵母“an(安)”和“bng(昂)”不分,都读作“an(安)”,如“张”读作“毡”、“乡”和“县”都读作“县”,把声母“zh”读成“g”,如把“朱家庄子”读作“姑家光子”,把“中共中央副主席”读作“公共公言副姑席”。
有一段顺口溜说:“前(墙)山(上)一个姑姑(蜘蛛),瓜(抓)也瓜不谷(住),郭(捉)也郭不谷,一套(捶)就套死了,看你霉鬼排(跑)到哪里喀(去)”。河西流传一则趣话,说一个冬天,有一个民勤人,一个凉州人,一个张掖人,一个金塔人同在一车马店住宿,同睡一土炕。俗话说:“店家的炕,头底下烫,炕大热处小,人多睡不了”,为了争热处归谁睡。凉州人出了个主意,谁的家乡夸的好,热处归谁睡。于是,张掖人先说:“毡雅(张掖)有个公姑(钟鼓)楼,半截子武(入)到天里头。”凉州人说:“凉州有座天(tiang)梯桑(山),离天(tiang)自有桑(三)尺桑(三)。”民勤人说:“镇番有个红纽(柳)却(泉),却(泉)鳖鳖(边边)外(湾)来,却(泉)眼眼鱼(园)。”金塔人说:“网母(我们)金塔撒(啥)木(没)个撒(啥),这坨坨热炕网睡哈(下)”。说完翻身躺下就睡在了热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