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原因是什么?

2022-05-19
在秦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汉文化空前繁荣,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直到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启用法家的思想治国,至于秦始皇为何人用法家的思想?那是因为在战国时期,秦朝还只是秦国,当时的秦国人用商鞅变法,而,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当时的秦国人任用法家思想治国是因为国情所需要。

秦朝统一之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要拓展中央集权的深度,政府就开始要求百姓都服从一个思想,但那时的百姓还没有从百家争鸣的自由环境中缓过神来,或者突然都要服从一个声音还很难。

一直到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使得儒家学派重新出现,那么,汉武帝为何要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选择儒家的原因是什么?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解答。

汉武帝为何要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朝末年,百姓君臣之道的思想还没有深入骨髓,造反就在情理之中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气势磅礴的宣告,但这背后与后来历史中农民起义的不同之处在于,陈胜吴广当时并无取代建立新王朝之意,只是在预料之外起了导火线的作用,群雄并起,秦帝国土崩瓦解。最后发展到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也是因为已有一统一帝国存在过,不然,诸侯再分天下也并非不可能。 > 这场争斗留下了很多历史话题,汉王朝建立了,兔死狗烹的现象也在所难免。刘邦开始觉得有休养生息的必要,百姓安居乐业了,刘邦的儿子们被封王封地,独占一方,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体现并不深刻。接下来的文景之治,基本上仍是休养生息的政策,只是有了“黄老之说”的名头。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但边关外患连年不断。为了对付匈奴,景帝采纳他的老师晁错的建议,攘外必先安内,撤藩。这一下不得了,刘姓诸王不再沉默了,以刘濞为首挑起了七国之乱,战争波及几乎整个国家,幸好有周亚夫、窦婴等能臣干将,乱事平息,国家回归安宁。

汉武帝选择儒家的原因

到了汉武帝时期,有景帝七国之乱的教训,武帝深感深化中央集权的必要。因为北方匈奴的威胁从未间断过,只有先内治才能抵御外敌。那么,深化中央集权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思想的统一。黄老之说已经在汉代历经三朝了,武帝初期的窦太皇太后当时也极力支持黄老之说。这对汉武皇权是一种限制和挑战,他尊敬他的祖母,但对当时女人摄政的事情却极为不满。于是,他吸收了一批青年学者,东方朔董仲舒等。儒家学说开始影响这位年轻的皇帝,他觉得这正是当时最需要的学说,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故事就发生了。

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这可是历史上极重大的事,直接影响了往后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史家多以“禁锢思想”一说来认为此政策提出的负面性。已归道山的柏杨(先生千古)就说:“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我却不这样认为。

百家争鸣,也就是六国的多辩士。这和封建时代的用人制度有关。 > 封建时代,从天子以至官吏都是世袭,龙生龙,凤生凤,一般的读书人想参知政事,只有一途,自荐与游说。鼓起如簧巧舌,奔走游说,情形有点像现在的推销员。张仪一次遭毒打后,回家问妻子,我的舌头在吗。回答说,在。张仪说,这就好办。韩非舌间功夫不强,口吃得厉害,只得以书面上陈见解,错过了与嬴政的见面,因而见杀,这不是韩非的错,这有历史的因缘在里面。而汉的察举、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唐宋的科举,是把布衣读书人的入仕之途全面开放了,只要有本事,考个进士,自然不愁无用武之地。因此也就没有必要遑遑然如丧家之犬。 > 虽然儒说的建立也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但从历史的前因后果来看,是必然的。只是在某些细微之处不合情理,但合道理。儒说建立之后,武帝的政权得到了巩固,北方匈奴的恶梦就开始了。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大将军成了顺应历史的功臣,封狼居胥,匈奴几百年无干犯中原之实力。 > 汉武从此也彪炳史册。虽然他在弥留之际,发布罪己诏,忏悔自己连年征战,使百姓不堪赋税之重。但至少中原的平安暂时有了保证。今天,我们来看汉武之伟大,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军队打出了汉朝的天威,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但战争结束后,老百姓的生活与文景之治时相比,又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