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1884年抗法保台战:中国戏子砍下法军司令头颅

2022-05-19
梨园花旦张李成,在法军进攻淡水时,率500群众,配合守军作战,埋伏在炮台附近草丛之中。他们一部分人用长柄铁钩配合李成部,专钩敌人衣物,钩住即击杀之;一部分人用长枪瞄准敌人射击。法军陆战队司令方丹也被他们割下首级。<br/>光绪九年十一月(1883年12月),法国为了占有越南北部,打开中国西南地区的门户并进而深入中国西南腹地,发动了中法战争。清政府被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不顾民族利益,于光绪十年四月(1884年5月)与法国侵略者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规定给法国侵略者以各种特权。法国侵略者达到了预想的一部分目的,但还不满足,因为还未达到其深入中国西南地区腹地的全部目的。于是,法国侵略者故意制造事端,进行军事挑衅,在北黎冲突中,法军再燃战火,然后反诬中国方面破坏《中法简明条约》,并以此向中国索取巨额赔款。为此,法国侵略者将战区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欲占领中国沿海的一两个港口,作为索取巨额赔款的“担保品”。他们把目光盯在了台湾。<br/>占领台湾,是法国侵略者的既定目标。早在光绪十年三月(1884年4月),他们便派出军舰窥探基隆,法舰“哇尔达”号开进基隆港,3名法军官兵上岸后登山观察地形,并欲进入基隆守军炮台,被守军官兵制止。法国侵略者还以开炮相威胁,强行买去1000担煤。五月(6月),又有一艘法舰开进基隆港,刺探虚实。当刘铭奉命赴台时,法舰巴斯伯号竟尾随在后,并于第二天来到基隆。法舰费勒斯号在驶进基隆港内停泊时,甚至明目张胆地阻止刘铭传从德国雇来的运输武器弹药到台的船只进入基隆港。<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D1/EC/D1ECB2873B76B8162FD20D98DE5BCE95.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安平时,通过英国领事请刘璈相见,进行讹诈和威胁:“以台南城池之小,兵力之弱,将何以战?”刘璈答道:“诚然。然城土也,兵纸也,而民心铁也。”孤拔听了无话可说,只好把军舰开走,台南一带暂时维持稳定。<br/>[page]<br/>法国侵略者的无耻野心,激起台湾各界人民同仇敌忾。人们积极行动起来,用各种方式参加和配合台湾守军进行抗法斗争。陈华介、奚松林在法军进攻基隆时,请求募兵1500人,只需每个士兵月给饷12元,自备军械,包取回基隆。刘铭传手头财政紧张,无法满足兵饷要求,未予批准。记名道朱守谟闻知此事,深受感动,与约招募,数日而成。彰化林文钦也极力为国分忧,“集佃兵500,驻台南,为南军援,器械粮秣悉取之家。已而调驻通霄,捐款助军”。台北绅士林维源慷慨捐款用于抗敌斗争,前后捐款纹银70万两。其他绅士也纷纷捐资抗敌。这都有力地帮助了台湾的抗敌斗争,缓解了因敌人封锁而造成的困难局面。台湾官员和绅士中,不少人在民族危急关头积极组织力量奔赴前线。光绪十年八月(1884年10月),法军侵犯基隆西路要隘,深澳坑练董陈云林、廪生陈植棋等筹资募勇,会同大武仑练董刘清江,把敌军击退,勇立战功。台中林朝栋所组织的栋军,在抗法战争中屡著劳绩,闻名内外,被称为台湾的“岳家军”。台湾的劳动人民更是踊跃参军参战,保卫国土保卫家乡。当法军侵犯基隆、淡水时,战地附近的居民几乎全部动员起来,协助守军作战。农民以锄头协助挖掘战壕,猎户以猎枪为武器配合守军奋勇杀敌。法军侵占基隆期间,仅台湾北部就有5000多民众报名参军,被编在各战斗队伍中,上前线杀敌。台湾同胞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在这里得到充分表现。<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6A/BC/6ABC60C7CA0253D9346540A0BCD8B8CC.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左宗棠、闽浙总督杨昌浚等多次派兵到台湾,连同辽宁、上海等地先后派兵8000多人。各省调集了许多船只于福建沿海,以供援台运输之用。福建、广东以及各地支援台湾的饷银达122万两,上海、广东等地运去毛瑟枪、克虏伯炮等武器。上海还设立“台湾捐局”,发动民众捐款支援台湾抗法。由于法军的封锁,大陆与台湾间联系困难,大陆军民采取种种办法,征集商船,雇用外国船只,利用夜航、暗渡,冲破法军的封锁,将军械、粮饷、援兵运到台湾。香港工人拒绝为法国侵略者工作,使法军在台湾受损的军舰无处修理,法国货物在香港无人装卸。海外华侨得知法军侵略台湾、福建,也都纷纷通电谴责侵略者,并捐款回国支援祖国人民的抗法斗争。台湾同胞和全国人民积极参与台湾的反侵略战争,表现出海峡两岸人民反抗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br/>[page]<br/>台湾告急!清政府在危难之际又想起了刘铭传,急令他以巡抚衔奔赴台湾督办军务。<br/>刘铭传临危受命,在进京面圣后,立即率旧部130人开赴台湾,揭开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台湾保卫战的序幕。<br/>淡水大捷<br/>据说法国人得知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的消息后,决定在海上谋害他。刘铭传表面上装得非常害怕,征调了不少水师船保护自己。到了上海后,更装得畏畏缩缩,使法国人误以为他不敢到台湾去督师。正当法国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刘铭传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早已微服坐船前往台湾了。<br/>此时台湾防务十分薄弱,总共40营官兵,号称2万多人,却要守卫长达2000余里的海疆,而且装备极差,名为水师,却无船只,守岸炮台火炮又少得可怜。而这40营兵,有31营部署在台湾南部,在台北只部署了9营兵。法国侵略者已窥知这一弱点,并利用法军舰艇的快速反应,避开台南,直扑台北。刘铭传必须全力以赴。<br/>闰五月二十四日(7月16日),刘铭传到达台湾,对台湾的防卫作了重新部署,决定以基隆为防御重点,在基隆、淡水(沪尾)等口岸新建了一些炮台,并调章元高、武毅两营北上,加强台北防务。<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F2/36/F236BE3F8B5D5F56059551BA9E2474E9.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火药库。守军曹志忠等部被迫撤出阵地。法军四五百人即在炮火掩护下从大沙头登陆,占领基隆港,并将港内各种设施尽行破坏。十六日(6日),法军在炮火掩护下,向基隆市区推进。刘铭传通过查看地形,决定采取诱敌陆战的战术。他下令除少数人固守海岸小山制高点外,其余部队全部撤到后山隐蔽。法军以为昨天清军大败,大摇大摆地涌上岸来,一面修筑滩头阵地,一面攻打坚守岸边的清军。眼看敌人上岸,刘铭传亲自督战,下令后山部队从东西两侧迂回包抄,三面夹攻,杀向敌人。法军突遇反击,出乎意料,不知所措,顾不上还击,纷纷丢盔弃甲抱头鼠窜。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法军节节败退,死伤100多人,其中毙中队长1人。法兵溃退时,在海中又溺死多人。余部狼狈逃回军舰上,其侵占基隆的图谋没有得逞,基隆重新回到清军手中。刘铭传首战告捷,大挫敌锋,“生擒法人1名,死伤不下百余,抢来座旗一面,乘势破其山头炮台,得炮4尊,帐房数十架,洋衣帽甚多”。清廷得报大喜,特发内帑银3000两进行犒赏。<br/>[page]<br/>法国侵略军在台湾遭到挫败后,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议和116条件,将赔款减为8000万法郎,限48小时内接受。这一无理要求,再次为清政府所拒绝。于是,法国侵略军又转向福州马江。当时,福州马江驻有清南洋水师战舰11艘,大炮45门,官兵1400多人,但清军认为和谈大有进展,未做任何战斗准备。七月三日(8月23日),法国侵略军集中优势兵力向中国水师各舰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奋起抵抗,但为时已晚。在法军猛烈炮火的袭击下,清军11艘战舰全部被击沉,官兵伤亡1000多人,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马尾造船厂和马江沿岸各炮台也悉遭破坏。中国南洋水师的覆灭,使得法国侵略者立即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随后,法军集中全力进攻台湾。<br/>当时法军侵台总兵力,有大小战舰11艘,步兵3个大队,炮兵1个中队,共2000多人。从七月底开始,法舰就游弋于台湾海面,窥视基隆、淡水,并搜查来台船只。八月十二日(9月30日),法国侵略者分为两路,一路由孤拔率领5艘军舰进攻基隆,一路由利士比率领3艘军舰进攻淡水。企图诱使守军分散力量,然后各个击破。<br/>八月十三日(10月1日),孤拔率法舰向基隆的守军炮台发动猛烈炮击,同时派海军陆战队600多人在基隆仙洞东南海滨登陆,占领山头,以排枪和大炮进行击杀。守军奋力还击,伤亡惨重,被迫后撤,基隆港湾及周围阵地全部丢失。此时,由利士比率领的另一路侵略军猛攻淡水。<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BE/D3/BED3CB2C9497EFB1D94818BD480E17AD.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护国,开放蒙自、龙州两地与法国通商,法军撤出基隆、澎湖。根据条约规定,五月九日(6月21日),法军从基隆撤走。六月十一日(7月22日),法军撤出澎湖。<br/>总结<br/>在刘铭传的领导下,台湾军民同仇敌忾,终于在光绪十一年(1885)五六月间挫败法军占领台湾的阴谋,保卫了祖国宝岛台湾。刘铭传成为晚清第一个挫败侵略者,使民族自尊得到张扬的民族英雄,也是继郑成功之后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台湾而英勇抗击外国侵略的杰出爱国将领。<br/>台湾军民在10个月的台湾保卫战中,消灭了法国侵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把法国侵略者的海军主力拖在台湾海面,有力地支援了中法战争的其他战场,打乱了侵略者进一步侵略中国内地的战争部署。<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