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从《水浒》看宋代军事弊端

2022-05-19

《水浒传》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由于其以北宋末年为背景,以起义者与朝廷官军对抗的故事为内容,所以必然涉及到当时的诸多军事史实。而宋代又是史学家们公认的我国历史上最弱的一个朝代,多以“冗兵、冗费、冗员”和“积贫、积弱”评价之。事实上,可谓“三冗”是因,而“两积”是果。通过《水浒传》中的一些描写,我们略加分析,就能够明白形成这种军事弊端的原因。

经过唐末五代时的战乱,不仅民心思安,就连宋朝的统治者也一心盼望安定。与唐朝相比,宋朝在某些程度上的确安定了许多,以往那些困扰封建王朝的痼疾,如外戚篡权、藩镇割据、宦官干政等类似的状况,从宋朝开国直至灭亡都没有发生过。但是,宋朝并没有因此而强大,其原因是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安定,于是在许多军国大政的问题上无原则地迁就。至于宋朝对外采取的“作揖主义”的政策,这里就不多说了。对内,特别是对军队,宋王朝同样姑息迁就,结果使“三冗”、“两积”的现象愈演愈烈。

在《水浒》中常见的区分军队类别的两个词,就是“禁军”和“厢军”。所谓“厢军”,是地方守备部队,而“禁军”则是直属于皇帝的首都卫戍部队。在不同的朝代,禁军有不同的称呼,如“虎贲”、“羽林万骑”、“金吾”等……但一般都是在军队中所占比例不大的精锐部队。然而,宋朝的百万大军之中,禁军的编制却占据了绝大多数,《水浒》中所说的“八十万禁军”,其实一点都不夸张。由于唐朝军权旁落,最后导致藩镇割据与叛乱,大概宋朝以此为前车之鉴,所以把几乎全部军队都由皇帝直接统辖。可惜,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却根本多少战斗力,在平时无所事事,而战乱时刻又无济于事。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兵源。在宋朝前后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兵役制”或“府兵制”,兵役制是用法律形式规定百姓必须无偿服役,并有一定期限;府兵制是“寓兵于农”的预备役制度,既政府为府兵授予一定的耕地,平日务农,闲暇时操练,一旦有战事时则自备武器出征。只有这两种方式都不能满足足够的员额时,才会用“募兵制”作为补充——征召雇佣兵。但是,由于在唐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异常剧烈,使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流民或佃农(即《水浒》中所说的“庄客”),而宋朝在开国之后又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所以府兵制根本无法实行。再加上唐末五代以来,兵源大多是招募而来,宋朝自然也继承了以募兵制为主的征兵方式。

但是,宋朝的募兵制却走了另一个极端,使军营变成了一个大收容所。每当某地发生饥荒时,政府便将一批饥民招募为兵,以防由于饥荒而引起的变乱。然而,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手段,因为平均每名士卒的军饷是每年十贯钱,按当时的价格可以买十亩耕地。

为什么宋江会翘首以待地盼望着朝廷的招安?他为什么会对招安信心十足?这又涉及到宋朝的另一个“惯例”了——对已经发生的暴动或民变,基本上都是采用“安抚”的态度,办法同样是将这些暴徒强梁招募为兵,对其首领还授以军职。难怪在宋朝流行这样一句话——“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这种“招安”方式,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渐渐地,这些“雇佣兵”被养出了惰性。在以往的朝代,如果百姓们得知朝廷征兵,人人逃之犹恐不及,甚至会自残手足以避免征召;而军中的士卒,最大的愿望就是解甲归田。但到了宋代,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皇帝下令解散某支军队,就等于砸了那些当兵的饭碗,士卒不反了才怪呢。

禁军们养尊处优,但戍守边塞的任务总要有人去的,于是只好交给发配的犯人了。令犯人戍边,在以往也曾有过先例,但依然是在宋朝才达到了高峰。为什么《水浒》中“发配”和“充军”是一个意义,大家都明白了吧?可是,这些充军的犯人们自然不会死心塌地为朝廷效力,所以边塞上的逃亡事件层出不穷,许多逃亡的犯人成了辽和西夏的内应,“充军”简直成为变相的“资敌”。

面对这样的军队,大概就算是孙武子复生,也未必能够使之具有战斗力,而宋王朝在“招募——供养——再招募——再供养”的怪圈中根本走不出来,以至于许多部队不得不驻扎在物产富庶的地方,并不是出于军事防卫的需要,仅仅是因为那里易于筹措军粮,因此这些驻军也被称为“粮军”。这样一支臃肿且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正是造成“冗员、冗兵”的根本原因。而政府再将绝大多数的税收去供养他们,“冗费”开支日益庞大,财政越来越难以负担,终于导致“积贫”。这样的政策、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制度,如果国家不因此而“积弱”,那反倒是怪事了。梁山好汉都是练的外家功夫。梁山好汉几乎个个会武,连被擒之后常常服软告饶的宋江都能指点别人武功,一百单八将中一点武艺不会的也就十人左右。

看这些人动武,可以总结出几个重要特征:

[page]

1、作者绝少提及“内功”,好汉中武艺超群的多数身高力大,而好汉中那些天神般的人物如鲁智深武松等人更是举重若轻;

2、好汉们多数下盘重滞,显然轻功不济,要么连人带马毫不含糊地掉进陷马坑(绝不存在杨过身形矫捷裘千仞水上凌波的绝技),要么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步声沉重(比如鲁达第一次亮相),好汉中有少数几个轻身功夫不错的,像时迁燕青等人好像还主要是手脚利索,要论功夫可能连钟灵尚有不如。戴宗走起路来倒是大有大师水准,可惜他这工夫不是内功,是妖术。

3、看好汉们的招数,多数是硬碰硬,招数常常和力道(膂力)相配,看看梁山步将的招数就知道了。至于马上的,小生斗胆假设:那些顶盔贯甲的将军们绝大多数都是外功超群,内功优异的好像没有几个骑马打仗的,你见过郭靖或是杨过或是张无忌挺枪跃马立在阵前,对着敌阵大喝:“呔!大胆反贼……”吗?

4、看好汉们的一些生活细节,更能发现他们很难具备内功大师的功力。林冲卢俊义武功盖世,居然被同样两个公人:董超、薛霸用开水烫坏了脚。就算他们不敢惹人民警察,难道抗拒两个屁点功夫都不会的小男人的力量都没有?裘千仞可以用肉掌在火热的铁砂中穿梭,好汉们如果有内功功底的话,也应该有一定的抗热能力吧?更不用说众多好汉都抗不过**的药力,内功实在太差。这**连最普通的黑店店主都可以轻易弄到,决非药王谷或是何铁手的密药,那药力轻重可想而知。可是,连鲁智深徐宁等等骁勇悍将都……

5、还有些人他们有名的招数根本就是外加硬功一路,比如武松的醉拳。至于众多好汉的“枪棒”功夫,干脆就是外功了。

6、还有一点也请大家注意:好汉们是几乎不存在“辟谷”能力的,饭吃不饱他们就不能打,比如鲁智深,吃了个半饱就打不过那两个妖道淫僧。后来吃饱了,加上史进帮忙,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把两个敌人灭掉了。修练内功最讲究进食有规律,切忌滥饮滥食。否则,营养纷乱,内息失调,根本不可能练出上乘内功。洪七公能吃,可是他吃得多么?他能像梁山好汉那么能吃么?武松一口气能吃掉两只鹅,血溅飞云浦之后居然还能就着血吃,鲁智深和史进吃饱了去打架,打赢了居然还把敌人吃剩下的酒肉又吃了一顿……

结论:显然,梁山好汉们都是凭着一身外家功夫打拚天下的。他们多数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身高,力大,反映迅捷,然后多年的历练练就了他们的外功和招式,并且严重提高了自己的抗击打能力和击打力度,成为了一个个硬梆梆铁铮铮的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