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我谈关羽覆败之谜

2022-05-19

建安24年(公元219年)冬,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之后,遭到江东集团偷袭,后方公安,江陵等重镇落入敌手,腹背受敌之下,关羽军团土崩瓦解。十二月,关羽及其子关平等于临沮被俘,随后遭到处决,传首于曹操

从大胜到大败,从军锋直逼许都迫使枭雄曹操都准备迁都,到全线崩溃兵败身亡丢失荆州。

前后不过半年。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在历史上虽非特例,但也确属罕见。

探究关羽集团覆亡之谜也成为了各历史学家的兴趣。总结一下,目前有三种说法:

第一:认为关羽骄傲自大,“性妒前”“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不善于处理内部关系。同时粗暴拒绝孙权主动提出的联姻提议。

第二:认为诸葛亮该负责。从水淹七军到兵败身亡,长达半年的时间内,成都方面未出一兵一卒支援关羽,这种现象太过于反常。而作为刘备身边的智囊,亲自制订“跨有荆益”的集团版图的诸葛亮,面对荆州的风云变幻,竟然不向刘备提出一字半句的判断和建议,这更加反常。原因很简单:诸葛亮胸怀大志,不希望自己仅仅是刘备身边的接近秘书一类的角色,而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屈居第三把交椅。关羽成了他必然逾越却又难以逾越的一道障碍。

第三:认为是刘备的责任。不发兵援救关羽不是诸葛亮能够左右的,而大权在刘备手中。刘备的用意是借江东集团除掉关羽,以巩固自己的集权统治,更主要是为自己的继承人(刘禅)扫清障碍。但这层说法也颇让人玩味:该怎么看待刘备于关羽“名为君臣,实犹父子”“恩若兄弟”的亲密关系?第二,以这种方式除掉关羽,其代价必然是将荆州“送”给东吴,牺牲未免太大了点。

但是,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三个观点。首先:要分析关羽和刘备的关系。千百年来,关羽被视为忠臣义士的典范。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关羽在公是刘备的下属,臣子;在私是刘备的义兄弟(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结拜)。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忽略了关羽和刘备之间的另一层关系:合伙人关系。

早在刘备“于乡里合徒众”拉队伍的时候,关羽就作为一个合伙人的身份出现了。“羽,飞为之御侮”刘备无官无爵无名无财,单凭一人创业,是十分艰难的。史书记载关羽,张飞如此侍奉刘备“而稠人广座,侍立终日”,这种情形发生在刘备做了平原相之后。这是否意味着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合伙人转为上下级了呢?没有。“侍立终日”只发生于“稠人广座”之中,一旦到了私下,状况就不同了。变成了哥仨同床共枕,“恩若兄弟”了。“稠人广座”之中的恭谨与卑顺虽然不是完全的虚情假意,但也有很浓厚的作秀成分。共同创业也得在外部交涉,内部管理的时候有个领导,哥仨中,刘备学历最高,年纪最大,理所当然他是老大。建安四年春,刘备背叛曹操,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后,“使羽守下邳,行太守事”,“以羽领徐州”,刘备自己则返回小沛(豫州境内)。关羽领有徐州,而刘备自己身为豫州刺史,二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显而易见。建安十三年,刘备自樊城撤离,避曹操之锋芒。自己率步骑兵团由陆路南赴江陵,关羽率领水军顺汉水南下夏口,这种分工又是一种平等关系。定川之后,刘备拜关羽“董督荆州事”。“董督”者,全权管理也。此时刘备集团仅有益州,荆州之地,刘备自己直接据有益州,而将老根据地荆州(不完整),这种利益分工有一次体现了平等合作的关系。

再则,建安十九年,刘备围成都,马超来投,随后刘璋投降,益州平定。马超的到来似乎让远在荆州的关羽颇为不爽。“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也有很得体的回答“孟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鲸,彭之徒,当与翼德(张飞字)并驱争先,犹未及髥(关羽)之绝伦逸群也”。得到回信,关羽“省书大喜,以示宾客”。[page]这件事情,第一感觉是:关羽过于自负,骄傲,诸葛亮为人圆滑。但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人善知:第一印象往往是假象,这是读史的基本经验。

成都顺利投降,马超功不可没,所以刘备予以嘉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不久就发生关羽“问马超”之事。这两者其实是有联系的。临沮是荆州南郡域内,属于关羽的辖区。日后关羽父子也是葬身与此。刘备既然已经拜关羽“董督”荆州,却又在这个时候将马超这颗钉子安插在临沮,关羽恐怕不会乐意。关羽去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是一种关羽遮遮掩掩,半掩琵琶,另有深意。这是对刘备安插马超“督临沮”的不满。显然,诸葛亮自然也读出了这一层意思。

仔细来看,从孔明那封简短的回复中,最紧要之处不是“犹未及髥绝伦逸群也”,而是之前的那句“鲸,彭之徒”。鲸布,彭越是西汉初年鼎鼎大名的人物,他们再加上韩信,占据汉初优秀军事将领的前三甲。为刘邦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立下汉马功勋。之后,三人均分茅裂土,受封为王。诸葛亮以马超比鲸,彭,又强调关羽胜过马超,其实是暗示: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地位,超过了当年鲸,彭在刘邦集团里的地位。比分茅裂土,受封为王的地位更高。那么,就只能是人主,是君王了。但是,人主,君王的位置在刘备屁股下,关羽是没有任何希望的。诸葛亮的话外之音就是告诉关羽:主公从来没有忘记当初是你们共同创业的,主公也没有仅仅把你当下属看待。关羽的不满和试探取得了他希望得到的回复,而历史上,马超最终也没有去临沮上班。

有人会怀疑,作为一名雄武过人的武将,关羽会有那么多心眼么?会这么遮遮掩掩的说话吗?答案是:会!

关羽有读《春秋》的爱好,吕蒙称赞其“讽诵略皆上口”,颇有造诣,自然对于旁敲侧击,声东击西,语言还休的春秋笔法相当熟悉。他会给诸葛亮去这么一封云山雾罩的信毫不稀奇,自然,他也能够体会诸葛亮回信中的隐意。所以“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大封功臣。设前后左右四位名号将军。刘备拟定人选: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但是诸葛亮当时说了:“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实际上,关羽长期在刘备集团中稳坐第二把交椅,而这次分封,将张飞,马超,黄忠提出,在名义上将他们和关羽处在了同一级地位上,诸葛亮的“得无不可乎”意思是“非得这么干吗?”诸葛亮的语气,是在劝刘备向关羽妥协,所以刘备当时也没好气的回答:“吾自当解之”,意思是不用你操这份闲心。

关羽知道后,的确大怒“大丈夫终不与老卒同列”,其实并非真的认为黄忠没那个资格受封四大将军。早在刘备平定益州的时候,在名位上,关羽和黄忠就几乎相齐了。黄忠为讨虏将军,关羽为荡寇将军,级别相等。关羽不在那个时候发飙,而在这个时候生气,这是有另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在此次大封之前,关羽的官职爵位并不显赫,这是由于刘备集团的老大刘备的爵号也不过是个左将军。那个时候刘备集团内部的官职爵号也不规范。但是,当刘备正式自称汉中王的时候,情形就不同了。但是,刘备册封四大将军却是对关羽势力的一种无形抑制。

当刘备称完汉中王,返回成都的时候,需要一名重将镇守汉川,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是张飞。结果刘备却安排当时为牙门将军的小将魏延,“一军皆惊”。刘备为什么不用张飞?按道理来说,张飞据水断桥,喝退五千曹军,足见其勇。义释严颜,足见其义,宕渠之战,大败曹军名将张合,足见其智,如此能力,镇守汉川足矣。是因为张飞另有他用吗?也不是,从汉中回来后,张飞常年无事,被闲置在了阆中。

[page]

刘备实际上另有安排:称王之后,中央集权成了首要之务。但是关羽镇守荆州,已经成了一个潜在威胁。有了一个关羽,刘备决不希望再出现一个张飞。魏延的身份和张飞关羽不同,张飞和刘备之间也有一层合伙人关系,但魏延却是刘备个人的“曲部将”,所谓“部曲”,实际上就是私人武装,也就是说,魏延属于刘备的家将。弃张飞而用魏延只是刘备完弄权术的一个插曲。汉中之战结束后,孟达由秭归北上进攻房陵。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处于襄阳以西,汉中以东。是汉中和荆州之间的必经通道。因三郡位于汉中东面,称为“东三郡”。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的“跨有荆益”,这个“跨”,其实不是三峡,而是东三郡。夺取东三郡,也就是为了打通荆州和汉中的通路。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怪事:刘备让养子刘封从汉中顺丐水而下统领了孟达的军队,剥夺了孟达独立指挥军队的权力。实际上,可以理解,张飞对于关羽,是“亲如兄弟”。而孟达则是受到关羽的管辖。让魏延取代张飞坐镇汉川,让刘封接管孟达的军权,也是刘备任用心腹的原因。

果然,不久关羽集团屡次要求东三郡出兵接应,而刘封死死按住东三郡的兵团不动。关羽死后,孟达知道刘备要找一个替罪羔羊,于是投靠魏国。

刘封此人刚猛有余,政治头脑却及其简单。完全意识不到孟达逃跑后,危机就会向自己迫近。建安二十六年,刘封兵败,撤回成都后马上被杀。

刘封有三条必须死的理由:

第一:他必须为荆州覆败担当替罪羊。

第二:他必须为孟达降魏承担责任。

第三:这是诸葛亮指出的,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恐易世之后难以制御”,潜在威胁着日后刘禅统治的大麻烦。

再说说关羽拒绝东吴连婚,关羽拒婚非但不是昏庸之举,反而是明智之举。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关羽“董督”荆州,很容易造成“荆益两国”的局面。有道是“人臣无外交”,关羽镇守一方,一直处于瓜田李下的嫌疑之地,什么事不作都有人怀疑他搞独立。更何况,越过集团领袖去和别的势力集团联姻。为防止刘备猜疑自己,关羽于情于理也应该拒绝。更何况,当时孙刘两大集团纷争不断,建安二十年还发生了争夺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的武装冲突。

而对于孙权方面,这次联姻成与不成都有好处。一方面可以离间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成就夺取荆州的必要条件。还可以将制造隙端的责任全部推给关羽。

不过话又说回来。襄樊之战始于建安二十三年,其实规模不大,只是支援刘备与曹操直接对决的汉中之战的一场牵制战。对于刘备本人,只是不愿意让关羽的功劳扩大而四处安插心腹来牵制关羽的行动。假设没有刘备分封,没有刘备让关羽“假节戎”的特权,好大喜功的关羽也不会将襄樊之战扩大成了一场震动华夏的大规模战役。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阴差阳错,所谓的蝴蝶效应,所谓的一粒黄豆击沉了一艘军舰的传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