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汉和帝刘肇年仅十四岁就政变成功 扫除权臣 开创永元之隆

2022-05-19

历史上汉和帝刘肇十岁登基,上头有个人垂帘听政;十四岁政变成功,扫除权臣开始亲政;在位期间四夷臣服,立下赫赫武功,开创极盛之世……小编的十四岁当时还是个毛头小子,还在玩泥巴,若是你看了汉和帝刘肇的童年是什么样子,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用现在的话讲,汉和帝刘肇完成了“千古名帝”成就的一切前置剧情,倘若假以天年,并肩汉武帝、唐太宗等一众“千古一帝”也未可知;奈何天不予寿,亲政仅仅13年后,公元105年,“帝崩于章德前殿”,留下出生百余日的太子和一大堆烂摊子。

愤懑惊惧的童年

皇帝看起来是件挺不错的差事。但对汉和帝刘肇来说,这个皇帝做的挺累人。不仅要学会做养母窦太后傀儡,还要担心随时被窦宪等权臣杀死。刘肇的前半生,在愤懑与惊惧中度过:偏师出塞,漠北地空,勒石燕然,那是“舅舅”(窦宪)把握住“母亲”(窦太后)给的翻身机会,偌大武功,诏书中也只能写“赖祖宗之灵……非朕小子眇身所能克堪”;西域诸国,纳质内附,看起来光鲜,事实上跟自己没啥关系,只能在诏书中写“岂非祖宗迪哲重光之鸿烈欤?”在刘肇的心中,很想成就一番事业,和文、景、武帝并称的,只是太后临朝,外戚专权,纵有再大的志向,也只能“寤寐叹息,想望旧京”了。

长期壮志难酬、政不由己的郁闷和担心被篡逆的忧疑惊惧拧成一股巨大的压力,压得十几岁的刘肇喘不过气,精心谋划后,刘肇终于做出了成为“千古一帝”所有前置条件中最关键的选择——发动政变。

联合宦官扫除权臣

刘肇决定寻求服侍自己多年的宦官郑众的帮助。

此时,窦宪屯兵凉州防备北匈奴。为防窦宪起兵叛乱,刘肇下旨让窦宪进京辅政,将他调回了洛阳。当一切准备停当后,窦宪等人回到了京都。

抓捕窦宪的前夜,刘肇亲临北宫,命丁鸿派重兵守卫,紧闭城门;分派执金吾、五校尉等捉拿宪党郭璜、邓叠等,清除宪党外围势力。次日,“使谒者仆射收宪大将军印绶”,并“遣宪及弟笃、景就国”,到了封地后,窦宪等自杀。

政变中获胜的刘肇则继续铲除残余势力,数月之后,窦宪党徒太尉宋由自杀,窦太后被软禁。至此,轰轰烈烈的夺权斗争以刘肇大获全胜告终。

汉和帝之所以能够夺回政权,自然是因为大家都对窦太后和她们一族的专政不满意,而且他一击即中抓捕窦氏的领头人物窦宪。这样干净利落的手段,充分表明了汉和帝非常具有政治天赋,这也不奇怪于他在接手朝政之后就把汉朝带入了一个兴盛的年代。

一个14岁的孩子,凭借自身权谋与胆识地从太后权臣手中夺回政权,按理说之后的政治生涯应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政治斗争的胜利并没有给刘肇带来相应的人格解放,登基四年后的忧疑愤懑进而转化成急于想证明自己的焦虑。

我们来看看这种焦虑是怎么体现在刘肇亲政后的政治生活中的:

第一,害怕被操纵,“自窦宪诛后,帝躬亲万机。”第二,信用宦官的同时,13年内四次发布招贤令。诏书中“朕以眇末”、“寤寐永叹”等词频繁出现,其自卑、焦虑可见一斑。第三,出现天灾人祸对自己的过分苛责。“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汉和帝时期下达的“罪己诏”,数量堪为后汉之冠。第四,对于自身施政成果的不自信。“前后符瑞八十一所,自称德薄,皆抑而不宣。”

前半生极度压抑的情绪状态扭曲了刘肇的性格,使得幼时聪慧机敏的刘肇慢慢变得忧郁萧索,长期被操纵的傀儡生活让刘肇变得自卑、焦虑。本来,一个稳定的朝堂需要保持外戚、宦官与士子的相对平衡,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三角,而皇帝就是三角的中心,需要不断调整三角所占的权重来保证皇权的权威。但以往的经历使得刘肇不敢任用外戚,手里要用人,因而忽视官员成长期频繁简拔人才,而这又导致手中无人可堪大用,只能专宠于宦官、事情无论巨细自己都要亲力亲为。

无人可与计议,万事咸凭自身。刘肇迫切地想要“有为”,但偏逢天灾不断,于是,理想与现实在汉和帝刘肇身上形成了一个诡异的漩涡,而刘肇也在极度自信与不自信之间逐渐迷失自我,忧思成疾,越陷越深。最终,在自己仁治初见成效的时候,“帝崩于章德前殿,年二十七。”

汉和帝早卒,影响甚巨。一方面,政变打破的政治格局尚未修复完成,一家独大的宦党并未得到有效的制衡,后汉宦官专权,自是而始;另一方面,太子出生仅百日,和帝驾崩,主少国疑,发生在和帝身上的窦太后听政故事再度上演,偏偏继承大统的汉殇帝更短命,仅仅活了2岁便龙御归天,后汉由刘肇在位时的极盛开始走向衰落。

汉和帝刘肇在位期间任用具有才能的将领,让他们平定了边境少数民族的叛乱;他深知民间的苦楚,而放松了赋税、安抚了百姓;他宽和待人,注重教化,处理事情都十分有章法。总之,汉和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只可惜,天不假年,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