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古代人们都是怎么放假的?那时候的制度是什么的呢?

2022-05-19

从古至今在工作的人都有着一个想法那就是放假,古代的时候放假是什么样子的呢?和现在有什么区别吗?

最早可查的古代公务员休假情况是在汉代,规定在朝为官的大臣可以每五天休假一天,叫做“休沐”,就是趁这一天放假回家,洗头洗澡,做做个人卫生。后来各个朝代都延续了这一制度,只是休假间隔的日期有所变化。

在秦朝及以前,是没有法定的节假日,也没有具体的休假制度,政府官员每天都要按时上班,如果遇到什么特殊情况,需要提前请假,经皇帝或相关部门的批准后,方能离开。秦时的官员请假称“告归”,告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养,二是身体老迈需告老还乡。

节日也是重要的放假机会。一般来说,不管哪个朝代,像春节、中秋这种普天同庆的日子,公务员都能与民同乐,享受长短不等的假期。唐朝公务员属于待遇较好的,春节可以放假七天,从十二月二十八开始,一直放假到初四。然而虽然有七天假,家在外地的京官们也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为什么?因为大年初一,必须从暖烘烘的被窝里爬出来去给皇上拜年。

汉朝休假制度粗具雏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例假;另一类是节令假。《汉律》记载说:官员每过五日可以休一沐,称为“休沐”,即休息和沐浴的意思。因为当时朝廷要求各级官员集中在官衙办公和食宿,没有特令,平常不得回家,只有到了“休沐”,才可以洗浴更衣,回家团圆,打扫卫生或走亲访友,所以称做“五日休”。《汉书·霍光传》载:“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宝光寺》载:“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休沐告归,微友命朋,来游此寺。”可见,我国的休假制度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了明文的规定。

唐朝,休假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也更人性化。据《古今事务考》载:唐高宗“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官员休假制度改为“旬休”,各级官员每十天可休假一天,每月休假三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当时叫做上浣、中浣、下浣,“浣”,即洗沐之意,从此假日又有了“浣”的称谓。同时,享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放假7天,中秋节放假3天,寒食清明放假4天。

此外,还享有定省节假,即探亲假,父母在3000里以外者,每3年有35天假(除旅程以外),父母在500里以外者,每5年有15天假,儿子的及冠礼有3天假,子女婚事放假9天,其他近亲行婚礼,则分别为5天、3天、1天的假期。5月份有15天的田假,9月份有15天备制寒衣的授衣假,病假最长不能超百天。若遇父母等直系尊长亡故,则依丧服制度强迫“丁忧”,解官停职居丧,长者3年(实际是27个月),短者36天,如果是军职,则为100天。

宋朝是假日最多的一个朝代,各种法定假和节令假共计达68天。《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另外,宋朝还有一个省亲假,每年十二月二十日至次年正月二十日,各级官署停止办公,回家过年。因此,宋朝官员实际享有的假日应该是98天。

明朝的休假制度与宋朝相比,天数有了明显的变化。据《古今事务考》中说:“国朝正旦节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也就是说,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共放假18天,加上每月3天例假及每年休假,总共只有50多天休假,比宋朝少休了将近一半。

清朝的休假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但对有功之人,政府则赐予“赏假”。清初,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礼拜天”这一宗教用语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辛亥革命后,受西方假日制度影响,我国休假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每月3天旬休,变为了星期日休假制,并一直沿袭至今。

就算这样,公务员们还是和现在的上班族一样,满脑子都是“放假放假快放假”,刘禹锡算是个认真工作的好官了,但他诗里就写着“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还”,这上着班呢,思绪已经不知道飘到哪去了。

了元、明,公务员们的假期骤然减少。特别是朱元璋,自己是个工作狂,也不让属下得闲,直接取消了休沐,全年只保留9天假日。公务员们闹了半天,朱元璋总算增加了一个寒假,从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日,大家可以休息一个月,但遇到急事儿,还得回衙门上班。古代公务员每天都得四点不到起床,五点过一点儿早朝,这日子过的那叫一个惨,想想咱们一年一百多天的节假日,也算是满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