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战场上他为救别人牺牲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春秋大义的人性光辉

2022-05-19

你是否感叹过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或许如今是一个大众蔑视规矩的年代。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时候的人淳朴、古拙、单纯,他们重信义而轻生死,坚持原则,信守本性,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这里想说的故事出自《左传》,故事的主人公姓逢,是晋国的大夫。历史并没有留下他的名字,只是称他为逢大夫。这一年楚国和晋国之间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战役,称为“邲之战”。“邲之战”的结果是晋国大败,无数晋国的军队狼狈逃窜,楚国人在后面穷追不舍。当时马镫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所以并没有骑兵,卿大夫都坐的是马拉的战车。其中有个叫做赵旃的晋国大夫,他并没有在战争中起什么好的作用,正是因为他的吃里扒外,在晋国内部捣乱,才造成晋国输得这么惨。但是赵旃还是挺讲义气的,他把自己的好马让给了叔叔和哥哥先走,自己的战车却被敌人追上,只好丢弃战车跑进树林里。这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只要碰到路过的楚军,可能小命就没了。正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赵旃发现同事逢大夫驾着战车,载着自己的两个儿子飞驰而过,连忙呼救。

逢大夫早就告诫自己的儿子:“想要活命的话,就不管发生什么事,绝对不要回头看。”他的两个儿子只有十几岁,还是稚气未脱的年龄。他们对战争的残酷性并没有太多的体会,只是觉得坐着父亲的战车奔驰很好玩。两个孩子没有理会父亲的忠告,还是回过去头,正好看到树林里的赵旃。然后对父亲说:“爸爸,你看,赵老头在那里呢。”

逢大夫的内心是崩溃的,他先是怒火中烧,然后是悲从中来。他默默把战车停下,指着一棵大树对两个儿子说:“你们俩下车去。看到那棵树了吗?明天我就来那棵树下收你们的尸首。”两个孩子已经懵逼了,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办法,只好含着眼泪下了车。逢大夫把缰绳交给赵旃,两个人驾着战车离开了战场。到了第二天,逢大夫去给儿子收尸,两个孩子的尸体果然就在树下,死的时候还叠在一起。这两个稚嫩的少年,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因为一次不经意的回头,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战车其实只能乘三个人,驾车的人称为御者居中,另外两个人一左一右,称为车左和车右。根据当时的礼仪,碰到呼救的人,是应该去让他上车的,但是这样,就必须让自己的儿子下车去送死。所以逢大夫其实还是有私心的,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他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死。所以他告诉儿子,无论如何不要回头,只要不回头,就表示我们没听见也没看见。战场上那么乱,没听见没看见很正常,谁也说不出来什么。可是既然两个儿子回头了,那么根据礼仪和规矩,就得让赵旃上车。逢大夫虽然心疼两个儿子,却也没有办法。

这就是春秋时期的人对规矩的态度。他们并非没有私心,他们也会想要钻空子。但是事情真的发生了,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按照规矩来行事,这就是所谓的古人之风。在春秋时期,这样的故事还很多。

晋文公去攻打原国,说好十天回来。到了第十天,即使马上就要赢了,晋文公仍然信守承诺撤兵。

大夫庆郑看不惯国君背信弃义,所以国君的车马陷到泥里他不去救。他知道国君必然要杀自己,却不逃跑,因为自己做的事,自己要承担责任。

元帅先轸当面怒斥国君,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所以冲到敌人的队伍里故意战死。

宋襄公宁愿输掉战争,也不愿破坏战争的规矩。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春秋时期的人格特征。他们都有迂腐和固执的一面,在现代人来看,就是想不开,不够灵活和变通。但是正是这种迂腐和固执,对规矩的坚守,才构成了当时人们的核心信念,成为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础。他们这种质朴的人生观,比金子更加宝贵和光辉灿烂。而已经学会了灵活和变通的我们,是否需要向他们学习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