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

2022-05-19

赵光义根本不可能是凶手。为什么?因为没有必要。按照一般人对古代皇位的继承顺序,认为皇帝死了一定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太子。但宋朝不一样,起码北宋初期不一样。因为“金匮之盟”。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临死前,为了老赵家的江山,向赵匡胤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据说在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患病,宋太祖不离,亲侍汤药。但杜太后的病情并未好转。自知临终的杜太后召赵普入宫,草拟遗旨,并问一旁的宋太祖:“可知你何以得天下吗?”宋太祖才止泪答道:“儿臣之所以得天下,是受父亲与母亲的庇荫。”

杜太后说:“并不是这样,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太过年幼。假使后周有年长的君王,你又怎么能得到天下呢?切记,在你死后要将皇帝宝座传给你的弟弟,由年长的君主来治理天下,才是社稷的福气。”太祖哭着说:“不敢不从。”杜太后遂命赵普,将方才的对话内容都记下,写成一封誓书,并命人藏在金匮之中,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北宋官方文献中《实录》、《国史》等所记录和承认的“金匮之约”也只是“独传约”。意思赵匡胤之后,不能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要传位于弟赵光义,赵光义之后要传位给老三赵廷美,赵廷美要传位给赵匡胤的大儿子,然后再赵匡胤次子,如此循环。

《宋史·魏王廷美传》云:“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当时赵光义于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任开封府尹(也就是首都市长),至开宝九年(976年)十月登基后离任,主政天府十五年,治绩斐然。他是任职最长的开封府尹,这为他取得帝位打下基础。赵匡胤曾打算把首都迁往地势更加利于防守的洛阳,但遭到了赵光义和群臣的反对,赵匡胤见赵光义势力已成,只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