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平定安史之乱,是唐朝转危为安的名将李光弼是如何死的?

2022-05-19

唐朝是历史上十分强盛的朝代,但是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丢失了半壁江山,处于一个十分危机的时刻,但是此时也出现了很多抗击叛军的英雄,李光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仅聪明睿智,更善于揣摩对手心里,多次挫败了叛军的进攻,那么这样的智将是怎么死的呢?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迅速攻占长安,玄宗带着大臣们仓皇出逃,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李光弼受封为大唐平乱副帅,与主帅郭子仪分别组织朝廷军队进行反击。然而在战乱初期,叛军攻势很强劲,帝都最终陷落,李副帅则带着部下退守河阳,并以此为根据地,整编军队壮大力量。叛军攻下洛阳后,立即向李光弼所在的河阳发动攻击,企图将其一网打尽。

换做是其他将领,听到这个不利消息,恐怕早就带着部队撤退了,但熟悉兵法的李副帅却反其道行之,他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让部队原地驻扎,并对监军说,“你带领士兵们固守河阳,敌军来了不要出城对战,只要死扛着,对方就一定会投降”。说完这句话,他就骑着快马跑掉了,众人都相互瞪着眼,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其中有什么玄妙,于是依然遵守了这道军令。

按道理说,两军对战一方主帅先逃跑,那么这一方肯定军心不稳要打败仗,但神奇的是,这次则是叛军感到不安。因为李光弼一直都是以奇谋而闻名,所以叛军搞不清楚其中是否有什么玄机。为了保险起见,安禄山派出一名手下得力干将,带着五百骑去捉拿李光弼,并且下了死命令,抓不到人就别回来了。这名大将带着手下追赶到河阳时,发现朝廷军队居然还在固守城池,要是想继续追赶下去,就必须面对守城军。

大将感到心里越来越没底,他想不透这就究竟啥情况,于是让人对着城墙喊话,才明白逃跑的只有副元帅李光弼一个人,而守城的士兵多达好几千人。他这才明白上了当,自己这点兵根本打不过守军,但是又不能回去复命,考虑了半天,他干脆带着手下全部投降了。后来叛军不断派人来捉拿逃跑的李光弼,但都遭遇了尴尬的境地,于是又陆续投降了一大批人。守城将士们这才明白怎么一回事,纷纷称赞副元帅的奇谋妙计。

公元759年史思明安定绪,自称大燕 皇帝。经过半年的准备,他率领十几万人马兵分四路攻入河南。在这危急时刻,李光弼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兼河北、朔方节度使,负责抵御史思明的进攻。叛军 的猖狂进攻,有的主张整兵迎战,有的建议坚守洛阳,还有的提出退守潼关。李光弼认为,兵力敌众己少,利在坚守;而坚守洛阳,又兵力不足;退守潼关,将无故 弃地500里,会使叛军气焰更加嚣张;而河阳“可进可守”、“能伸能缩”,呈“猿臂之势”,是制止史思明攻势的理想地点。于是,他果断放 弃洛阳,率领2万兵马移师河阳。

在兵力对比敌众己少的情况下,他又接连打了几场胜仗:战幕刚刚拉开,他便令部将率精兵小分队突然杀出城外,将城下挑战的敌 将擒杀,给叛军“当头棒喝”;当史思明出动装满柴草、油料的几百艘战船,企图发动火攻时,他又使用预先准备好的拦船长竿和抛石车,将叛军火船全部击沉;在史思明“狗急跳墙”出动了3万兵马南北夹攻河阳之际,他又凭借有力的战前动员和出色的指挥调度,大获全胜,杀敌1万多,俘敌8千余,还缴获了数以千计的战 马、军械等。史思明攻打河阳多日,不但没有任何进展,反而损失了好几万兵力,只好率兵退回洛阳。李光弼再次“以奇用兵,以少败众”。

但不幸的是,李光弼指挥才能再也没得到应有的发挥。昏庸的唐肃宗被河阳一战的胜利进一步冲昏了头脑,强令李光弼等人率劣势之兵反攻洛阳。结果,李光弼先是兵败邙山失去兵权,后又遭恶人诬告,终于忧愤成疾,病死徐州,终年57岁。一代名将,打得过敌人,却敌不了恶语,是当时领导者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