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朱元璋轰走“亚圣”

2022-05-19

去过孔庙的人都知道,里面除了有孔子的塑像外,还有孟子的牌位。众所周知,“孔孟之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庙里陈列孟子的牌位再正常不过。但明朝时,朱元璋曾下令将孟子的牌位清理出孔庙。那么,朱元璋为何这么做?其中又透射出朱元璋怎样的性格及心理呢?

孔子,能动吗

历史后退到明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干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他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孔庙“四配”的位置上撤下来,取消“亚圣”配享的待遇。此令一出,朝野哗然。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何要冒夭下之大不韪,轰“亚圣”出孔庙呢?一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么招惹了他,让他使出如此狠招?

事情先得从朱元璋贬孔说起。

众所周知,朱元璋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放牛娃出身的他,曾当过几天和尚,也许还撞过几天钟。在做皇帝之前,他完完全全就是个大老粗。同时,他在骨子里也看不起那些读书人。总体说来,朱元璋这个人一方面“土”得掉渣,另一方面又桀骜不驯,身上有股子狠劲儿。

朱元璋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后,身上的狠劲儿显露无遗(客观地讲,他的“狠”也有好的一面,比如以铁腕政策惩治贪腐,此处不表)。政治上,他通过废除丞相,使中央集权变成皇帝专权;文化上,他对自汉以后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的儒家学说大加贬斥。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洪武元年(1368),一天朱元璋与臣子讨论学术问题。针对儒家学说,朱元璋有此番宏论:“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之以亡,此诚何益?邪说之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炫目,夫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焉得而治!”从中不难看出,朱元璋视儒家学说为蛊惑人心的“邪说”。

基于以上情况,据《明史·钱唐传》记载,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诏:“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意思是说,以后对孔子的祭祀活动,在曲阜弄弄就行了,没必要全天下都那么大张旗鼓地去搞。此令一出,令朝野震惊。时任刑部尚书的钱唐立即跪拜上疏:“孔子的教化千秋万世,得到了天下人的尊敬,世人以祭祀活动来纪念他,这种‘报本之礼’是不能废除的。”之后,侍郎程徐也上疏劝谏,大致意思是:“孔子以儒家之道来教化苍生,人们由此来祭祀他,其实也是祭祀儒家之道。如今,世人都读他的书,遵从他的教化,信奉他的儒家之道,而陛下却不让世人去祭祀他,这样怎么能获得民心呢?”

见大臣们纷纷跳出来反对,朱元璋明白了看来孔子是动不得的。他虽心有不甘,但也不能通过强硬手段去罢祀孔子,只得极不情愿地收回了诏令。

动不了孔子,动孟子

罢祀孔子的问题半路夭折,让朱元璋心里很是不爽,一直如鲠在喉。

洪武五年(1372)的一天,朱元璋手捧《孟子》,于潜心啃读之中。当读到“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拭君也”、“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等语句时,朱元璋有些生气。《孟子》一书中“君轻民贵”的思想,让朱元璋觉得自已没有一丝做皇帝的尊严。而此时,孟子这位老夫仿佛穿越了千年光阴,正立在面前指着鼻子骂他。朱元璋边读边骂:“如此荒谬之言,哪里像臣子说的话?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

加上之前罢祀孔子的诏令无法得到执行,一想到这事儿,朱元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孔孟是一家,我动不了孔子,难道还动不了孟子?于是当即颁布诏令:“将孟子的牌位清出孔庙,不得配享!”真可谓“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针对此诏令,满朝文武惊恐万分,又不知所措。中国历史上,面对君王之暴怒,臣子中不乏缩头乌龟的“软蛋”,不乏见风使舵的“油条”,也不乏视死如归的“硬骨头”——当时的刑部尚书钱唐就是这么一位。

在罢祀孔子的问题上,钱唐就仗义执言,此次更是义不容辞,准备为孟子跟皇帝叫板。当时,有人把皇上动怒的情景描述给他听,意在劝他不要轻举妄动。钱唐大义凛然道:“臣为孟轲而死,死有余荣!”随后,钱唐让家从抬着事先准备好的棺材,袒胸朝奉天殿走去。满朝文武见此状,都暗自为钱唐揪心:“钱唐此番,命必休矣!”

当内侍把情况禀报给朱元璋时,朱元璋气得吐血,一声令下,等钱唐来送死。

钱唐带着棺材来到殿前时,那不怕死的劲头,让气恼中的朱元璋几乎崩溃!心想:“钱唐你个老小子,竟敢拿死要挟联,联让你不得好死!”于是下令卫士射箭。可怜的钱唐,顿时倒在了血泊之中。但他仍然挣扎着向前爬,脸上的表情,痛苦中带着坚毅,让人看到了“硬骨头”的威力。

此番情景之中、众目睽睽之下,朱元璋自知理亏,如果再出狠招将钱唐治死,必将有失人心。于是,朱元璋虽然心中有气,但还是服软了,不仅没有治钱唐的罪,还让太医帮他治了箭伤。

第二年,朱元璋“发烧”的脑袋降了温,就颁布了一道御旨:“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就这样,朱元璋虽有所不情愿,但还是把孟子的牌位又请回了孔庙。

朱元璋删《孟子》

孔子动不得,孟子也动不得,朱元璋心中的余恨,如何消除?

当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此“四书”,是各级学塾的基础教材,此乃官定。作为“四书”之一,《孟子》一书所倡导的“民贵君轻”思想,让朱元璋非常讨厌——在他心中,“皇帝专权”才是王道

你倡导天下人民是老大,那我这个老大又置身何处?让所有的学生都读《孟子》,岂不把这帮娃娃教坏了?

基于此种心理,洪武二十七年(1394)——时隔20多年之后,朱元璋再次准备动动孟子。他心想:“我不能动你在孔庙中的牌位,那动动你的书总行吧!”于是,朱元璋命令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当时已经82岁的刘三吾,心中一边默念“造孽”,一边又摄于皇威,在战战兢兢中进行揣摩,最终删掉了85条让朱元璋十分反感的内容。如“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拭君也”、“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等,成《孟子节文》一书。

之后朱元璋又下令,规定“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中正之学(指《孟子节文》这部书)为本”。至此,朱元璋虽未能轰“亚圣”出孔庙,但把孟子的部分思想已“轰”出了书本。对此,我们权且把它看作朱元璋昏了头干的糊涂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