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古代打仗之前双方武将都会单挑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2023-03-17

  对古代打仗单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们经常在小说或电视里看到这样的情景,古代打仗两军罗列开,双方各派一员大将先单挑,一番激战后,然后身后的大军开始冲上去“群殴”。

  拿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举例,先来个不知名的俞涉挑战华雄,结果被斩;然后上一个潘凤,结果也被华雄斩了;这时关羽坐不住了,自告奋勇前去战华雄,结果温热的酒还没凉,华雄就被关羽杀了。

  华雄被杀了之后他身后的队伍都傻眼了,接下来是冲上去还是不冲上去?反正关羽自己提着华雄的头回去了。

  问题来了,打仗打就打呗,有必要先单挑下再开打吗?

  如果单挑一方失败就撤退的话,打仗要这么多兵干啥?凑人数吗?本期就来扒一扒古代打仗前是不是先单挑。

  首先,“古代”是个很模糊的时间概念,从先秦到清朝都叫古代。在先秦的时候的确有双方将领先单挑的这种打法,这叫“致师”,其实就是挑战,也是先秦时期作战的一种“礼法”(规矩)

  《周礼·夏官·环人》:“环人,掌致师。”郑玄注:“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夏官·叙官》:“ 环人,下士六人, 史二人,徒十有二人”。郑注:“环犹却也, 以勇力却敌”。

  这段话说明了前去挑战的不是主将甚至连将领也不会,是叫“环人”手下的勇士们。主将毕竟是统帅,他是不会上去单挑的,如果主将单挑死了那后面的仗真的不用打了对吧。当然选勇士还是将领去“致师”,都是主将说了算。

  挑战人数可以是1人也可以派一个小队双方一起混战,最后赢的一方都会因初胜增加士气。双方主帅在前面的混战中也可判断对方士兵的武力值,一旦觉得自己实力不如人那就收兵不打,减少损失。至于派多少人前去“致师”,那要看战争的规模了。

  所以“致师”就是先秦时候的一种军礼。

  举个例子《逸周书·克殷》:“ 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伯夫是指百来人的小队,牧野之战,周武王派的是姜子牙带领百来人的小队前来致师。

  前去致师打法也不一定只有肉搏,我们看这段史料《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楚许伯御乐伯(许伯,御者。乐伯,车左),摄叔为右(车右),以致晋师(致师,挑战),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疾驱战车),摩垒(挑战)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音邹,利箭),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音国,割下死者左耳),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

  这段是晋楚邲之战中多人协同“致师”的作战方式,有御者、车右、车左并都有分工:御者要将战车驶得飞快;充当车右的勇士要冲入敌方营中,杀死敌人取其左耳,还需生擒一个俘虏;充当车左的的射手则要发射利箭并代替御者把持疆绳。

  从有史料的“致师”记载看来,这个致师其实就是先遣队或者先锋队,自然后朝开始向这方面开始演变,秦之后“致师”的记载就少了。

  那么既然“致师”少了,作战打法演变了,怎么到《三国演义》以及其他的演义中又出现了呢?

  其实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晚唐之后全国又沦为军阀割据的局面,在这样的乱世里,武将的个人武力被推崇到了一个极高的地步,出现了大量“个人英雄主义”的将领。他们极高的武力值在战争往往会先单挑,或者直接冲入地方阵营大开杀戒。

  《梁书》:柳仲礼在青塘,与侯景战,槊将及景,为支伯仁斫肩,遂遁。

  《隋书》:窦荣定征突厥阿波可汗,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突厥乃遣一骑挑战,荣定遣史万岁出应之,万岁斩其首而还。

  《北史》:魏宗室可悉陵从征凉州,沮渠茂虔令一骁将与陵斗,两槊皆折,陵抽箭射之坠马,恐其救至,不及拔剑,以刃戾其颈断之。

  这些武将的故事成了后代小说的素材 ,不仅武器,连作战方式也从汉代不流行而晚唐五代却流行都写入了小说。随着小说的普及,这种打斗方式也传开了,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交战前先大将单挑,单挑后再决定后续还打不打的模式。在后来的《兵筹类要》中也记录着,“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

  最后总结下,战前单挑在冷兵器时代还是存在的。至于接不接受单挑,那就不一定了,这是根据战争规模,战争形式不同所决定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我个人观点是大规模战争是不可能让个人将领的单挑情况来决定后续还打不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