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武则天之所以能当上皇后,真正的幕后操作者其实是李治

2023-02-17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李治不顾群臣反对,一纸诏书废黜了原配皇后王氏,一个月后立武则天为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废王立武事件,在唐朝历史上,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此之后,武则天成了唐朝的皇后,并且开始逐渐掌权,为后来的女皇登基,埋下了伏笔。但有趣的是,仅仅五年之前,武则天还只是寺庙里的一个尼姑而已!

  短短五年时间内,武则天为什么能够完成如此华丽的逆转,从一个尼姑,逆袭成皇后呢?

  实际上,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后,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并不在于武则天本人,而是在于皇帝李治!整个事件背后,真正的幕后操纵者,其实一直都是李治本人。而这次事件,也不单纯是简单的后宫斗争,而是一场完完全全的政治斗争。

  要想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李治刚当上皇帝那会儿说起。

  公元649年,随着一代雄主李世民去世,作为太子的李治,顺利登基,成了唐朝的第三任皇帝。

  因为李世民去世之前,曾留下了非常完整的布置,所以这次皇位变更,没有出现任何意外,顺利的超乎想象。在李世民的安排下,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群老臣,各司其职,全心全意辅佐李治。大唐帝国虽然换了皇帝,但帝国运转并没有出任何问题。

  所有的一起,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完美。

  但从李治的角度来看,情况可能就有点不太一样了。

  李治登基之后,很快发现,自己虽然是皇帝,但是自己的权力却十分有限。身为皇帝,李治根本没办法乾纲独断,他的很多旨意,如果不符合朝臣们的期望,圣旨到了门下省之后,也会被很快给退回来,根本不会被执行。

  所谓的九五之尊,所谓的天下共主,这时在李治看来,实在是一个很可笑的说法。身为皇帝,而且是合法继承皇位的皇帝,登基之后自己的圣旨竟然不管用!大臣们可以随意把自己的圣旨给退回来!这还算什么皇帝?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这个时候的李治,就开始寻找问题的所在。很快,随着李治逐渐熟悉朝政运转之后,李治终于发现了他真正的敌人。

  这个敌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李世民留给他的一整套制度,以及作为这套制度生存土壤的关陇集团。

  李治当时面对的问题,其实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说制度,为什么当时李治的圣旨发下去以后,大臣们可以退回来?而且李治还挑不出毛病来?因为李世民在位期间,设计了一套后世照抄千年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出现于隋朝,完善于李世民的时代。按照这套制度,唐朝的中央政府,分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按照李世民设计的制度,正常情况下,一套圣旨想要颁布,首先他表明自己的意思,由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然后将诏书送到门下省,交由门下省负责审核。如果门下省的官员,觉得诏书没问题,那就可以直接送到尚书省,由尚书省管辖的六部去执行。

  但如果门下省的官员,觉得有问题的话,按照当时的法律,可以直接合法地将诏书退回去。被门下省退回诏书后,皇帝有两个选择,一是听大臣们的建议,停止这项命令。二是不顾门下省的反对,强行下旨。

  想要强行下旨,也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直接罢免门下省所有官员,换一批听话的官员上来,然后再下旨。另一个,则是不通过门下省,在中书省写完圣旨之后,直接发到尚书省,强行让尚书省的官员去执行。因为是中书省直接发下的圣旨,所以这种圣旨也被称之为中旨。

  中旨,在很多朝代,已经有点不符合规则了。如果尚书省以及地方官员听话,或许还会执行。但如果碰上两个‘二杆子’,收到中旨之后,非但不会执行,还会直接上书,说皇帝这样做不对。如此一来,皇帝不但无法执行命令,连自己的权威都会受到严重打击。

  时间长了,这个皇帝也就废了。

  李世民设计这套制度的时候,初衷也是好的。因为李世民很清楚,就算他是皇帝,也不可能所有命令都是正确的,所以需要大臣们给他挑错。李世民在位的时候,门下省的老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那位以直言敢谏闻名的魏征。正是因为魏征当时是门下省的老大,所以他经常会合法地给李世民挑错,跟李世民吵架,最后成了千古留名的大唐第一杠精。

  但是,到了李治时代,这套制度却成了李治的绊脚石。

  要知道,李世民的皇位,那是靠着他南征北战,一路打下来的。所以,李世民在朝堂上就是绝对的权威,这一点,不会因为魏征和他吵架就有所改变。但是李治不行,李治的皇位是继承来的,他没有李世民的那种权威性。

  如此一来,这套制度,就成了束缚李治的枷锁。如果李治的圣旨,不符合官员们的心意,官员们完全可以直接退回圣旨。门下省不通过,就算李治强行下发中旨,尚书省也可以拒不执行。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李治的圣旨价值,就连上厕所用的手纸都不如。

  最要命的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合法的。

  说到这里,有些对唐朝历史不是特别了解的朋友,可能会说:这有什么难的?直接换上一群听话的官员不就得了?门下省敢退回圣旨,那就把门下省的官员全都换掉!尚书省的官员不执行,那就把尚书省也全都换了,换上听话的大臣,那不就得了?!

  对于古代皇帝来说,这个办法,理论上来说,确实是可行的。但从实际角度来看,这个办法根本没法执行。

  大家其实可以想一下,任何一个朝代,能够做到中枢重臣的,都一定是这个时代真正的精英。如果贸然把这批人都撸了,全都换上一批新人,那接下来的工作谁做?而且,李治当时面对的情况更糟。担任中枢重臣的人,基本上都是他爹留下来的贞观老臣。这些人基本上都出身于关陇集团,而且功勋卓著。

  出身关陇集团,就意味着他们的立场是基本一致的。就算李治换了一批人,新上去的那批人,还是出自关陇集团,他们还是会拒不执行命令。至于说从关陇集团外选人,不好意思,当时掌权的基本上都是关陇集团。如果李治想大范围换人的话,圣旨到了门下省,肯定会被退回来。

  而且,老臣党基本上都有开国之功,位高权重。比如当时负责辅政的长孙无忌,不但是李治的亲舅舅,更是凌烟阁第一功臣。一旦李治站到了所有老臣的对面,这些老臣和勋贵们联手的话,完全可以直接废了李治。

  这就是李治当时面对的情况。

  所有的一起,看上去都在完美运转。李世民留下的那些贞观老臣们,对李治也是极为忠心,全力辅佐李治。这样看上去,李治只要做个甩手掌柜,把朝堂上的事情,都交给大臣们,自己吃喝玩乐就可以了。

  李治不傻,他很清楚,如果自己真这么干,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大权旁落,彻底被架空。一旦到了那个地步,自己的皇位还能不能保得住,都是个问题。

  所以,李治必须得从老臣们手里争权。

  但要想从这群勋贵老臣们手里夺权,显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管是资历还是心机,李治显然都不如这群老臣。所以,李治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以时间换胜利。李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比较年轻。而那些老臣们,迟早有退休的那一天。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治只要不断培植自己的手下,缓缓取代这些老臣。若干年之后,李治自然会取得胜利。

  这其实也是最理想的状态。

  从李治登基之初的表现来看,李治当时所采用的,也正是这种策略。李治登基之后,唐朝对外战争,几乎全部停止。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对外战争打赢了,功劳反倒得给那些老臣,李治更难从老臣党手里夺权。另外,李治也在积极找各种理由,提拔听自己话的官员。比如那些出身寒门的普通官员,再比如皇后那边的亲戚。总之,只要能从老臣们手里,争夺更多的权力,李治基本上都愿意去做。

  但问题是,接下来的几年里,有三件事的发生,彻底打破了这个平衡。

  第一件事,是李治的后宫争宠。

  李治在被立为太子之前,就娶了一个太原王氏的女子做正妻。后来,随着李治步步高升,王氏也逐渐从王妃变成了太子妃,最后又成了皇后。而当上太子之后,李治自然要纳妾,所以就娶了一个萧姑娘。在李治登基后,萧姑娘也被册立为萧淑妃。

  从此之后,李治的后宫就不安生了。

  作为皇后,王皇后自然是想争宠。但相比那位萧淑妃,王皇后有个劣势,那就是不能生孩子。而萧淑妃虽然不是正宫皇后,但却给李治生了好几个孩子,而且还有儿子。再加上萧淑妃本人确实长得好看,所以更受李治的宠爱。

  为了和萧淑妃争宠,稳固自己的地位,王皇后想尽了办法。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王皇后争宠的手段,真的是蠢得不能更蠢了。

  王皇后为了争宠,竟然主动去联系老臣党,希望通过老臣党的支持,稳固自己的皇后之位。这个想法从道理上来说,其实也没错,毕竟作为一个皇后,也确实需要一些朝堂上的政治力量,来支持自己。但问题是,王皇后得到了老臣们的支持后,等于是和老臣党联手了!

  原本李治大力扶持皇后的家人,就是希望扶持起一个外戚党,和老臣党打擂台。但经过王皇后这么一搞,外戚党反倒是和老臣党站到一起了!这下子,李治反倒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努力提拔,反倒是强化了老臣党的力量。

  这样一来,李治就更不喜欢王皇后了。

  除了和老臣党联手之外,王皇后还做了一件蠢事。这件蠢事,就是接武则天入宫。

  武则天入宫这件事,就是第二个意外。对于李治来说,最开始的时候,这其实只是一件小事。武则天原本是李世民的才人,在李世民病重期间,一直侍奉李世民。这期间,李治经常和武则天接触,所以便有了私情。

  等到李世民去世之后,按照惯例,武则天被送到了感业寺出家。然而一年之后,在李世民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李治按照惯例,要去感业寺上香祈福,所以就在感业寺再次遇到了武则天。

  两人再次见面之后,很快旧情复燃。当时李治刚刚登基,既需要熟悉各种业务,也需要和老臣党争权,自然压力很大。再加上李治此时只有23岁,各方面……大家懂得。所以,这次见面之后,两人很快就有了私情。

  对李治而言,这段私情,其实更像是一次随意的放松,估计李治当时也没想太多。但在这之后,李治又去了几次,和武则天又私会了几次。几次私会之后,那位主掌后宫的王皇后,自然发现了。

  此时的王皇后,正发愁如何打击萧淑妃。得知此事后,王皇后便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既然李治喜欢尼姑,那就直接让尼姑进宫好了。反正只要能够恶心一下萧淑妃,从萧淑妃那里分得一部分宠爱,王皇后就算是成功了。恰好在此时,李治和武则天偷情几次之后,武则天竟然还恰好怀孕了!

  武则天怀孕这事,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毕竟,作为前朝皇帝的才人,以一个尼姑的身份怀孕,实在是不好听。但就在武则天入宫不足一年之后,武则天就替李治生下了一个孩子。从时间上来判断,武则天应该就是在做尼姑期间怀孕的。

  既然武则天有了身孕,王皇后就更有借口,接武则天入宫了。于是,在王皇后的安排下,永徽二年五月,在李治服丧期满之后,武则天正式入宫。几个月之后,在永徽三年年初的时候,武则天为李治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李弘。

  武则天再次入宫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的。

  武则天再次入宫这件事,对于唐朝历史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转折点。但当时的文武百官们,其实也没谁会真的在意这件事。在大家看来,这事最多算是一桩皇室丑闻,无伤大雅。而那几位老臣党的领袖,此时也都忙着争权,没谁会真的把这件事放在心里。

  不过,武则天入宫之后,确实也很快带来了一些改变。相比王皇后和萧淑妃,武则天显然更具有女人的魅力。再加上武则天刚刚给李治生了个儿子,所以李治自然要宠爱武则天更多一些。如此,萧淑妃得到的宠爱,自然也就少了。

  公元652年五月,永徽三年,在武则天入宫一年之后,武则天被册立为昭仪。

  后宫的这些变化,虽然也有一些影响,但其实并不算大。前两件事,虽然算是意外,但其实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朝堂格局。

  真正打破平衡的,是武则天入宫两年之后,也就是永徽四年发生的一件事。

  这件事,叫做房遗爱谋反案。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的发生,彻底改变了朝堂格局。

  房遗爱谋反案,说起来其实很复杂。简单来说,其实是这样的: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不过,房遗爱并非长子,所以房玄龄死后,房玄龄的爵位,被其长子继承。然而高阳公主对此十分不满,希望自己的丈夫房遗爱,能够继承爵位。

  于是,永徽四年的时候,高阳公主诬告,说自己的那个大伯哥,对自己无力,请求李治彻查此事。此后,李治派长孙无忌去查证,结果长孙无忌查案后却意外发现,房遗爱和高阳公主夫妇,竟然打算阴谋造反!

  这下,事情大条了。

  原本这只是一桩无关轻重的家产争夺案,此时却变成了一桩谋反案。被定性为谋反案之后,自然就要彻查了。经过长孙无忌查证后,很快又有一大批人卷了进来。这些人包括薛万彻、丹阳公主、柴令武、巴陵公主、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蜀王李愔、江夏王李道宗、宰相宇文节、左骁卫大将军执失思力、安西都护柴哲威……

  这些人的身份,各有不同,但他们却都是李唐宗室成员,而且算是核心成员。这里面有公主有驸马,有李家的实权王爷,有当朝宰相,也有地方实权大将。此时李唐皇族内部,真正掌有实权的人,几乎大半都在这个名单里面了。

  最后,长孙无忌借这件事,杀了一批人,流放了一批人。经过此事之后,李唐宗室成员在朝堂上的力量,迅速衰弱,就此一蹶不振。

  在这场谋反案发生的时候,从始至终,李治一直冷眼旁观,只是静静地看着。

  作为皇帝,发现自己的亲戚们要谋反,本来应该是愤怒的。但问题是,此时的李治,其实很难判断,自己的这些亲戚到底是不是真的要谋反。

  不光李治无法判断,就连后世史学家,也无法判断。目前公认的是,这里面的很多人,比如宰相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安西都护柴哲威等人,确实是冤枉被株连的,他们应该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没参与。而作为谋反核心的高阳公主夫妇,以及薛万彻等人,是否真的打算谋反,其实也无从得知。

  后世史学界,对这件事基本上认定为,是长孙无忌借谋反为名,打压自己的政敌。反正经过这件事之后,长孙无忌领衔的老臣党,在朝堂上基本就一家独大了。

  最终,这场谋反案的结果,既是李治愿意看到的,也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李治愿意看到的是,借老臣党的手,清理掉了不少实权宗室成员,替他省了很多功夫。但同时,李治不愿看到的,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党,自此一家独大。

  原本在李世民去世之前,李世民其实留下了很多制衡手段,保证朝堂各方势力的平衡。宗室党很强,老臣党很强,军方也很强……几方制衡之下,自然可以保证李治的皇位无忧。但如今,随着宗室实权派被彻底打压,原来的朝堂平衡,彻底失效了。

  到了这个时候,作为舅舅的长孙无忌,已经成了李治的头号敌人。

  那么接下来,该如何解决长孙无忌呢?

  面对长孙无忌带来的威胁,李治其实十分慎重。一方面,长孙无忌是他的亲舅舅,同时还是凌烟阁第一功臣。这样的身份,让李治处理他的时候,会有很多顾忌。另一方面,长孙无忌在朝堂上立足多年,背后的势力根深蒂固。只要动他,就势必会影响整个朝堂。稍有不慎,甚至有可能会让李治反噬自身。

  恰好在这个时候,武则天给李治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当长孙无忌在朝堂上,打击政敌的时候,武则天其实也没闲着。当上昭仪之后,接下来武则天的目标,就成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两人。以武则天的野心,自然不满足于做一个昭仪,肯定想当皇后。

  但如何才能当上皇后呢?

  相比那位王皇后,武则天显然更精通于政治。武则天很清楚,仅仅靠李治对自己的宠爱,是远远不够的。在武则天背后,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可以依托。想要当上皇后,首先需要保证,自己在朝堂上也有很多人支持。

  于是,在这个时候,武则天开始努力去结交朝臣。

  不过,随着武则天开始结交朝臣,武则天发现,自己似乎很难争取到那些出身关陇世家的大臣。这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当时关陇世家一脉的官员,主要是支持王皇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不会搭理武则天这样一个小小的昭仪。

  既然关陇世家一系的官员,无法拉拢,那就拉拢那些寒门官员好了。

  武则天很快发现,相比关陇世家的官员,寒门官员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因为在唐朝的时候,经过整个贞观之治,科举制已经被彻底确立起来。那些出身底层,没有家世背景的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但同时这些寒门官员入仕之后,会受到那些世家官员的打压,官职很难升上去。

  所以,当武则天主动向这些寒门官员示好的时候,这些寒门官员,很快就有了回应,愿意站到武则天这边。

  不过,就算能够得到一些寒门官员的支持,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寒门官员,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有限,无法起到决定作用。这个时候,武则天也很清楚,想要做皇后,最关键的影响,还是在于李治。

  于是,永徽五年,武则天做了一件‘耸人听闻’的事情,彻底得到了李治的支持。

  这一年,武则天替李治生下了一个女儿。此后,王皇后过去探望,探望过之后,武则天很快发现,这个女儿被闷死了。

  这件事,后来成了一个千古谜题。

  没有人知道,当时到底是武则天亲手杀了自己的女儿,还是王皇后确实下了黑手。但这件事发生后,李治显然更愿意相信,是王皇后下的手。

  一个皇后,非但不支持自己,反倒还联合大臣们和自己争权,甚至还杀了自己的女儿!这样的皇后,要她何用?

  恰在此时,李治又发现,武则天显然比王皇后更适合做皇后。除了武则天确实很招人喜欢之外,武则天更是坚决站在他这边的。而且,武则天笼络了不少寒族子弟,一旦把这些寒门官员提拔上了,一样可以起到和老臣党争权的目的。

  从这时开始,李治开始生出了废王立武的念头。

  但显然,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自房遗爱谋反案结束后,长孙无忌在朝堂上,几乎是一家独大。除了军方暂时还插不进手之外,三省六部几乎都是他的地盘。如果李治想要强行下旨废后,门下省马上就会把他的圣旨退回去,尚书省也会拒不执行。

  所以,李治如果想要废后的话,就只能先得到长孙无忌的同意。

  绕来绕去,结果又回到了原点。

  虽然知道长孙无忌不大可能同意,但李治还是决定,硬着头皮去试一试。永徽五年,某一天,李治带着武则天,亲自来到长孙家吃饭。在来的同时,李治还带了整整十车财宝,以赏赐的名义,送给了长孙家。吃饭期间,李治还给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纷纷加官进爵,并且暗示长孙无忌支持废后。

  李治的这个行为,如果换一种环境,换一个身份的话,其实有另一个词可以来形容。

  这个行为,叫做行贿。

  可一个皇帝,给一个大臣行贿,这种事情,也算是千古未有了。

  然而面对李治的行贿,长孙无忌却表现得十分清醒。长孙无忌很清楚,一旦自己在废后这件事上松了口,自己在朝堂上就将会直接溃败。那些寒门官员,会迅速崛起,成为他的政敌,夺走他的权力。为了自身的权位,长孙无忌是万万不敢答应此事的。

  最后,对于李治的赏赐,长孙无忌照单全收。但第二天,当李治在朝堂上再次问起此事的时候,长孙无忌却依然不肯松口,坚决反对李治废后。

  到了这个时候,废后与否,其实已经不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的关键在于,如果李治可以废后的话,就意味着老臣党无法阻止他施行政令,此后李治将彻底掌握朝堂主动权。而如果李治无法废后,那以后老臣党将彻底把他架空。他这个皇帝,将会成为一个傀儡。

  事情到了这一步,其实已经注定无法善了了。

  此后,各方都开始纷纷发力,武则天开始加大力度,笼络朝臣。李治也开始对老臣党分化打压,希望能够取得一部分老臣的支持。而长孙无忌这边,同样死咬着不松口。不断打压异己,强化老臣党的权威。

  在各方逐渐发力之下,到了永徽六年,朝堂上的局势,已经变得十分微妙。

  偏偏直到这个时候,那位王皇后依然没有任何察觉,还是在后宫继续玩单纯的争宠。不得不说,这位皇后被废,真的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就在各方逐渐发力,朝堂上开始暗流涌动的时候。某个深夜,随着一个男人深夜入宫,彻底挑明了这场斗争。

  这个男人,名叫李义府

  虽然在后世史书上,李义府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奸臣。但在永徽六年的时候,李义府其实算是个好人。出身寒门,靠着写一手好文章,被提拔进京。而后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十年时间,好不容易跻身中枢,当上了中书舍人,负责记录唐朝历史。

  李义府的情况,其实也是很多寒门官员的处境。出身寒门,就算侥幸进入中枢,往往也无法掌握实权,只能负责一些边边角角的工作,无法影响大局。在这场皇帝和老臣们的斗争当中,像李义府这样的官员,往往都很有自知之明,根本不敢卷入这场斗争。

  不过,当武则天表现出招揽之意的时候,李义府还是笑呵呵地接下了这份招揽。因为以他的家世,靠巴结后宫升官,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同时,李义府也不敢直接跳出来,和老臣党作对,暂时只是冷眼旁观。

  但在这之后不久,长孙无忌逐渐发现了这一点。而后,长孙无忌大笔一挥,直接选择将李义府外放四川做官。

  长孙无忌这么做,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一旦他对这些寒门官员的打压力度不够,这些人很快就会站到李治那边去,这是长孙无忌无法接受的。但长孙无忌怎么都不会想到,正是因为他逼得太紧,反倒弄巧成拙了。

  李义府很清楚,一旦自己被外放到四川,这辈子就再没有回来的希望了。所以,在长孙无忌写完调任命令,从中书省发往门下省,然后再调往尚书省执行的那个夜晚。李义府用自己毕生的才华,写了一份奏疏,支持武则天做皇后。然后,李义府深夜入宫,将这份奏疏交给了李治。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条大坝,只要开一个口子,就注定了溃败的命运。

  收到这份奏疏的李治,大喜过望。此后,李治当夜追回诏书,收回了外调李义府的命令。第二天,当满朝文武都知道,李义府得罪了长孙无忌,即将被外调四川的时候,却迟迟没有听到相应诏书,李义府反倒是好端端的继续站在朝堂上。

  这一下,大家都懂了。

  在这之后,大量的寒门官员,开始投身到武则天这边,全力支持武则天做皇后。一个寒门党派,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成型。此后,李治开始大力扶持寒门官员,作为寒门党核心成员的李义府、许敬宗等人,在极短时间内,直接跻身中枢高层,到了可以直接和长孙无忌打擂台的地步。

  此时的李治,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废后把握。毕竟,他所需要的,只是自己的诏书可以顺利通过三省。如今三省内部,都有寒门官员,这些寒门官员都听从李治的吩咐,李治的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但此时的李治,却还是没敢轻易下达废后的命令。

  此时的李治,还需要另外一个人的表态。

  这个人,就是当时唐朝的绝世名将,李绩。

  李绩就是演义小说里面那个大名鼎鼎的徐茂公,在整个贞观年间,李绩立下战功无数。到了李治登基之后,李绩已经成了军方的代表。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军方的态度,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军方也支持老臣党,就算李治的诏书通过三省,也很容易引发军方的叛乱。那个结果,显然同样是李治不愿意看到的。

  在李治找来这位大唐名将,询问李绩对此事的看法的时候,李绩却给出了一个很简单的回答。

  “这是陛下的家事。”

  显然,李绩的意思是,废后与否是你的家事,我们军方不会插手。

  这就足够了。

  李治从来都没指望过,军方能够全力支持自己废后。他只要保证,军方不会插手这件事,就足够了。在得到李绩的明确回答后,永徽六年,十月十三日,李治正式颁下诏书,宣布废后。

  在李治宣布废后之后,军方没反应,寒门官员全力支持,诏书很顺利地就通过了三省,顺利执行。到了这个时候,老臣党已经是一败涂地,再也无法阻止了。

  就这样,短短数年之后,武则天从一个尼姑,摇身一变,成了大唐的新任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党,开始全面崩溃。两年之后,李治正式宣布,迁都洛阳。长安是关陇集团的老窝,迁都洛阳之后,李治就可以进一步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此后,武则天又暗中指使官员,诬告长孙无忌等老臣谋反。最后,长孙无忌等人,全部被流放。昔日显赫一时的老臣党,彻底烟消云散。

  至于李治,随着这一系列操作的完成,则是彻底掌握了实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唐主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