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李治在位期间做了什么?为何武则天能在他死后夺权?

2023-02-17

  李治,即唐高宗,他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也是历史上第四位封禅泰山的皇帝。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683年,十二月,李治在洛阳去世,终年56岁。李治去世后,太子李显顺利即位,史称唐中宗。

  然而李显即位之后,才过了不到两个月,便被武则天直接废黜。此后,武则天改立李旦为皇帝,同时独掌大权。数年之后,武则天又再次废帝,自己登基称帝。

  李治的去世,无疑是武则天掌权的开始。从李治去世那一刻起,唐朝就已经进入了武则天的时代。

  那么,作为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李治在位期间,到底做了什么,才会让武则天顺利掌权?李治去世之前,难道就没有意识到,武则天有可能会夺权吗?李治难道就没有留下过什么手段,来对武则天进行制衡吗?

  要想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其实还得从李治登基之初说起。

  公元649年,随着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顺利登基,唐朝由此进入了李治的时代。但是,李治登基之后,却发现自己这个所谓的皇帝,权力其实相当有限。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李世民生前给他留下的一众老臣,实在是太强了。这些老臣,很多人都有着开国之功。他们不但曾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扫平天下。后来更是随同李世民一起,缔造了贞观之治。除此之外,军方有一大堆贞观年间留下来的绝世猛将,李家宗室内部,也有一大堆掌握实权的王爷和公主……

  有这样一群人在手底下做事,李治当时的压力,自然可想而知。如何才能从这些人手里面收权,就成了李治即位之初,最头疼的问题。

  不过好在,面对这些勋贵老臣,李治也有两个优势。第一,他是正统太子即位,而且是嫡子,在名分上无懈可击。第二,李治比较年轻,就算是靠一个‘熬’字,也能熬死这些老臣。等到将来这些老臣死光了,这期间李治再培养足够的心腹,自然可以顺利掌权。

  出于这个态度,李治即位之后,一方面开始提拔那些出身寒门的官员,希望他们能够从这些老臣们手里分权。另一方面,李治也开始全力扶持外戚,希望外戚党强大之后,能够帮自己一起争权。与此同时,李治还尽力保证各方势力的平衡,稳固自身的皇位。唐朝对外战争也基本全部停止,坚决不给老臣党和军方建功立业的机会,以免他们将来尾大不掉。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李治的控制范围内。接下来,似乎只要慢慢熬时间,熬死大多数老臣之后,李治自然能够全面掌权。

  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两个意外,先后发生,彻底打乱了李治的布置。

  第一个意外,是李治的皇后王氏。

  李治的皇后王氏,是李治的原配夫人。早在李治还没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就嫁给了李治。但是,王氏的生育能力似乎有问题,一直没有子嗣。再加上李治上位之后,又开始逐渐纳妃,这更是给王皇后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为了稳固自身的皇后位置,王皇后最后选择了和老臣党联手。老臣党为了权力,也开始极力支持王皇后。

  但如此一来,李治辛辛苦苦缔造的外戚党,就和老臣党站在了一起。非但没能帮李治一起制衡老臣们,反倒是成了李治的阻碍。所以,在这之后,李治越发讨厌王皇后,这也为后来李治废后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意外,则是房遗爱谋反案。

  房遗爱谋反案,简单来说,就是房遗爱和妻子高阳公主,阴谋造反。高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女儿,也就是李治的姐姐,而房遗爱则是唐初名相房玄龄的次子。两人不但是顶级二代,同时还掌握了很大的权力。比如房遗爱,当时就掌握了皇族的大半财权。

  在李治登基三年之后,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爱的哥哥,也就是房玄龄的长子对自己无理。高阳公主的本意,是希望以此来抢到这位大伯哥的爵位,给自家老公。但此后,李治派长孙无忌进行调查后却意外发现,房遗爱和高阳公主夫妇,竟然阴谋造反。

  此后,长孙无忌借此大做文章,牵连了大量的李家宗室进来,或杀或贬。经过这场谋反案之后,李家宗室党遭到了残酷的打击,瞬间失势。自此之后,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党,便开始在朝堂上一家独大了。

  老臣党的一家独大,让李治开始警觉,意识到自己或许很难靠‘熬时间’掌权,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老臣党的地步。

  但是,如何解决老臣党,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老臣党毕竟都是勋贵功臣,贸然动手,非但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弄不好还会把李治自己给玩没了。所以当时的李治,也是十分苦恼此事。

  但恰在此时,武则天的出现,则是给李治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选择。

  武则天原本是李世民的才人,在李世民去世之后,按照当时的制度,出家为尼。但是后来,李治去寺庙给李世民上香的时候,却意外见到了武则天。在李世民病重期间,两人一直陪伴在李世民身边,所以就有了私情。此时再次见面,自然旧情复燃。

  当时的李治,或许也只是出于刺激的心理,并没有想太多。但随着李治接二连三前往感业寺,王皇后就发现了这件事。王皇后发现之后,非但没有在意,反倒意识到这是一个打击宫内宠妃的机会。后来,在王皇后的安排下,武则天还俗入宫,成了李治的妃子。

  武则天入宫之后,很快就取得了李治的宠爱。不过接下来,武则天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妃子,而是想做皇后。但武则天也知道,皇后的背后,有很多朝臣们支持,自己想做皇后并不容易。所以,武则天此时也开始积极结交朝臣。

  但是,随着武则天开始结交朝臣,武则天却发现,朝堂上那些实权大臣,比如长孙无忌等人,根本不愿意搭理她。这主要是因为,武则天并非出身关陇集团。她父亲武士彟,虽然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但却并非出身关陇士族。再加上当时的这些权臣们,基本上都支持王皇后,自然不会搭理武则天。

  所以最后,武则天只能将目光投向那些寒门官员。虽然这些寒门官员,权势有限,但好歹还愿意搭理她,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随着武则天开始结交寒门官员,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实力,李治忽然发现,扶武则天上位是最好的选择!武则天父亲早已去世,和武家关系也一般,就算扶上去,将来也不会有外戚势力过大的威胁。而且,武则天代表的是寒门官员党派,扶持寒门官员,同样可以和老臣党争权。最关键的是,这些寒门官员,本质上不会像外戚党一样,完全支持武则天,他们本质上还是李治的人。

  显然,扶武则天上位,是一个近乎完美的选择。

  从这时开始,李治便有了废后的想法。但显然,老臣们不可能支持他废后。这样一来,能否废后,就成了李治能否掌握绝对话语权的关键。如果李治能废后,就意味着唐朝由他说了算。而如果李治不能废后,就意味着唐朝只能由老臣们说了算。

  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李治开始大力扶持武则天这边的寒门官员,让他们足以在朝堂上抗衡老臣党。与此同时,李治还开始积极获得军方的支持。一年多以后,随着许多寒门官员,已经身居高位,李治的命令已经可以顺利贯彻下去。再加上军方已经明确表态,不会干预李治的家事。于是,公元655年,李治正式下令废后,随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废王立武’事件的发生,标志着李治彻底掌握了大权,同时以武则天为首的寒门党,也开始彻底崛起,可以彻底抗衡老臣党。

  李治全面掌权之后,马上开始重启唐朝对外的战争。此后十多年时间里,唐朝基本上每年都会对外打仗。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后,李治打垮了西突厥,彻底控制住整个西域。同时,李治还彻底灭掉了高句丽,解决了东北方向的隐患,将整个辽东地区乃至朝鲜半岛,收入到唐朝版图之内。

  至此,唐朝版图达到了极致,李治的个人威望,也空前提升。

  与此同时,在唐朝内部,李治也在持续打压老臣党,打压关陇集团。在废王立武事件结束后,李治继续提拔寒门官员,持续从老臣党手里夺权。另外,两年之后,李治还将洛阳提升为东都,并且正式迁都洛阳。对于关陇集团来说,长安以及关中地区,是他们的老巢。而洛阳地区,则可以远离关陇集团的束缚。李治迁都之后,关陇集团的影响力,也进一步下降。

  迁都洛阳之后,李治进一步摆脱了关陇集团对他的束缚,同时也进一步掌握了权力。又过了两年之后,武则天暗中指使麾下官员,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此后,长孙无忌等老臣被彻底流放。经过这件事后,老臣党被彻底解决,再加上对外战争的节节胜利,李治的个人威望逐步提升。到了这个时候,李治已经可以做到独掌皇权。

  但是,在这之后不久,李治的身体开始越来越差,经常头晕目眩。严重的头疼病,让李治处理朝政,越发力不从心。

  这个时候,李治便不得不再次面临一个选择:让谁帮他处理朝政。

  正常来说,皇帝无法处理朝政的时候,自然是应该有大臣们代劳。但问题是,李治好不容易将老臣党打压下去,收回了权力,自然不愿将权力再下放给大臣们。至于宗室成员,那就更不靠谱了。不管是出于哪种考虑,李治都不可能放权给宗室。而李治的太子,当时也相对年幼,无法替李治处理政务。

  这样一来,武则天就成了替李治处理朝政的最佳人选。

  于是,从公元660年开始,也就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党,被驱逐流放一年多以后,李治正式下诏,让武则天帮忙处理朝政。从这一年开始,武则天也开始直接插手朝堂。

  武则天刚刚涉足朝堂的时候,大家其实都很清楚,武则天既是代表皇帝,同时也是代表寒门官员这一派。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以宰相上官仪等人为首的关陇贵族派。最开始的时候,双方还能友好相处,因为上官仪等人,不光是出身关陇集团,同时也是太子李弘那一派,而李弘是武则天的亲儿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方的矛盾也越来越大,渐渐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四年之后,公元664年,随着武则天在朝堂上权力越来越大,李治也开始逐渐对她不满。于是,上官仪等人趁机劝李治废后。李治当时也动了废后的念头,但是之后,李治考虑到武则天领衔的寒门党,对关陇集团有很大的制衡作用。再加上武则天得知消息后,急忙到李治面前哭诉,李治对武则天也确实有真感情。所以最后,李治还是没能废后。

  但如此一来,李治就把上官仪等大臣们,彻底坑了。当时李治想得很好,就是希望双方可以相互制衡,形成一个平衡。但这件事之后,不到一年,武则天就开始展开了报复,指使麾下的官员,诬告上官仪等人谋反。此后,武则天将此事做成了铁案,直接除掉了几位宰相。

  几位出身关陇集团的宰相,先后被清理掉,这对关陇集团固然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同时,也让武则天的地位,再一次提升。

  就在这场谋反案发生的同一年,武则天和李治一起,封禅泰山。封禅之时,武则天就在李治身旁。这次封禅,也坐实了武则天身为唐朝二号人物的地位。

  此时的李治,对于武则天可以说是又爱又恨。李治既需要武则天帮他制衡关陇集团,同时也讨厌武则天威胁了他的皇权。不过,此时的李治,对武则天其实还没有那么忌惮。毕竟,此时的武则天,所有的权位,都来自于这个皇后的身份。只要李治愿意,随时都可以废掉武则天。这也就意味着,局面还在李治的控制范围内。

  再加上武则天因为早年的原因,对武家的外戚一直不太友好,只愿意扶持寒门官员。而太子李弘,又是武则天的儿子。所以在李治看来,就算武则天掌权,将来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做一个掌权的太后。而且,等太子李弘年龄再大一些之后,自己完全可以将武则天的权力,逐步移交到太子手上。这样的话,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但是,几年之后,又一个意外的发生,再次打乱了李治的所有安排。

  公元675年,太子李弘因病去世,死时仅仅只有23岁。

  李弘的死,无疑彻底打乱了李治的布置,更是让李治悲痛万分。李弘死后,李治甚至破例追封自己的儿子为皇帝,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不过好在,李治的儿子数量不算少,光是和武则天所生的儿子,就还有三个。所以,李弘死后,李治很快又立了自己的嫡次子李贤为太子。

  在李治看来,虽然换了太子,但自己的计划,最多也就是推迟了几年而已,最后结果还是一样的。

  但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李治的这个判断,显然是错误的。

  随着李弘的离世,原本勉强对武则天还有点影响的太子党,彻底烟消云散。而且,随着武则天掌权时间越来越长,武则天开始体会到权力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武则天的野心进一步开始膨胀。再加上李治的身体情况进一步恶化,武则天在朝堂上的地位,也再进一步提升。

  最要命的是,在李弘之后,被李治封为太子的老二李贤,有点问题。

  在正史上,李贤是李治和武则天所生的二儿子。但是根据野史传闻,李贤的生母其实是武则天的姐姐,李贤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姐姐偷情所生。但因为武则天的姐姐,当时已经嫁人,偷情的名声实在不好听。所以李贤出生后,就被过继给了武则天。

  当然,这个说法,只存在于野史当中。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个说法可能是真的。

  李弘死后,在立李贤之前,李治曾经纠结过很长一段时间。李治其实也看出了,武则天过于势大,可能会威胁到太子的位置。所以这个时候,李治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办法,那就是直接禅位给武则天。

  禅位给武则天,或者说让武则天直接全权负责朝政,听上去有点扯。但从当时的政局来看,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李治虽然有病,但他还活着。就算让武则天处理朝政,武则天将来还是要传位给儿子,和他自己传位给儿子没有区别。再加上李治做太上皇的话,其实也可以影响朝局,反倒可以制衡武则天。

  但李治的这个念头,遭到了大臣们的坚决反对。最后,因为各方面的反对,李治只能放弃了这个念头,立李贤为太子。

  然而李治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选择,却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从这时开始,武则天意识到一个问题:就算自己是女人,也未尝没有机会当皇帝!

  所以,在这之后,武则天开始继续发力,争取更多的权力。在李贤当上太子后不久,武则天便召集了一大批寒门文官,帮她编撰了一堆书,同时让这些文官参议政务。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就被进一步分割了,被武则天所掌握。同时,武则天也开始将矛头对准李贤,限制李贤的权力。

  而作为太子的李贤,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意识到什么,只是认为是武则天对他教导得比较严格。毕竟,李贤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已经是武则天的儿子了。但是后来,随着李贤逐渐长大,某天忽然从宫女的议论中得知,自己可能是武则天姐姐的儿子。而自己的生母,武则天的姐姐,早已经死于武则天的黑手。

  再联想到武则天几年来对自己的打压,李贤开始坚定认为,这是武则天有意识地在压制自己。

  想明白这件事后,李贤开始主动争权,打算凝聚出一个太子党,稳固自己的权位。可李贤的这些手段,自然逃不过武则天的眼睛。几年之后,公元680年,武则天指使朝臣,诬告李贤谋反。而且后来,真的在东宫查出了几百具盔甲,李贤谋反的罪名因此被坐实。此后,李治不得不下旨,正式废黜了李贤。此后,李治改立老三李显做太子。

  这个时候的李治,身体情况已经相当恶劣,早已无法再处理朝政。再加上李贤被废,所有的权力,都落到了武则天手里。所以这个时候,李治开始急忙做补救措施,想要制衡武则天。

  为了制衡武则天,李治将多位权柄重臣,提拔进中枢担任宰相,掌握实权,希望他们能够和武则天抗衡。这其中,有之前坚决反对李治禅位的宰相郝处俊,有朝鲜半岛大败日本的名将刘仁轨,有直言敢谏的薛元超,有经略西域十多年、威震北方的名将裴行俭……总之,李治紧急提拔了一堆官员,希望他们能够辅佐太子,对抗武则天。

  但到了这个时候,李治昔日极力打压关陇集团的弊端,开始凸显了。

  因为李治极力打压关陇集团,导致关陇今天青黄不接。这几个猛人,虽然确实都很猛,但无一例外,年龄都已经极大。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几个人先后去世,有的甚至还死在了李治前面。就算比李治晚死两年,也都到了动弹不得的时候,根本无法立身朝堂和武则天抗衡。

  反观武则天,则开始将权力的触角,伸向大唐的每个角落。这种趋势,连李治都无法阻止。至于新上位的太子李显,本就是个性情懦弱,才能一般的人。再加上之前有李贤的先例,李显成了太子之后,根本不敢和武则天争权。

  如此,接下来的几年里,武则天的权势非但没能得到遏制,反倒是进一步膨胀了。

  公元683年,饱受头疼病困扰的李治,终于死在了洛阳。临死之前,李治既忌惮武则天权势过大,又怕没了武则天,关陇集团会死灰复燃。以李显的能力和性格,根本无法治理这个国家。所以,临死之前,李治只能让武则天继续帮忙处理朝政,同时让宰相裴炎等人才,参与辅政。

  然而,李治临死之前,却再次误判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武则天的野心,在李治看来,武则天撑死了也就是一个掌权的太后,绝不可能抢自己儿子的皇位。另一件事,则是当时武则天的影响力,已经远超他的想象。他遗命辅政的裴炎,其实也是武则天的人。非但如此,朝堂上的宰相团体,也都被武则天不知不觉换上了自己的人。就连京城内的守卫将军,也都被武则天换成了自己的人。

  公元683年,十二月,李治去世。李治死后,太子李显顺利即位,但仅仅55天后,武则天便发动了政变,废掉了李显,改立老四李旦为帝,全面掌握了大权。

  七年之后,公元690年,武则天再次废掉李旦,从自己的儿子手里抢过了皇位,成了一代女帝。

  回顾李治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李治其实是一个好皇帝。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版图达到了极致,国家繁荣,国内百姓压力相对较小,国内矛盾被进一步缓和。文化昌隆,法治建设也富有成效。作为历史上第四个封禅泰山的皇帝,李治完成了自己父亲李世民都没能达成的壮举。以他在位时的政绩来看,确实是合格的。

  但同时,武则天的掌权,却超出了他的控制。

  武则天的上位,很难说到底是好是坏。武则天在位期间,确实也做了很多好事,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同时,武则天在位期间,屠戮李家皇室,收缩军力,后期滥用酷吏,这些确实都是武则天的失败之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武则天的失败,其实也是李治的失败。

  对于李治这位皇帝,后世实在是很难评价。

  但显然,他应该算是一个好人,也算是一个好皇帝,更是一个成功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