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古代犯人被判刑之后 罪犯最后为何被流放到偏远地区

2022-09-11

  还不了解:古代犯人流放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为何将人流放,犯了罪的人不被关起来,为何被分配到偏远地区?

  古代流放制度就是帝尧发明的,是他首先对对手进行了流放,所以帝尧和其弟弟分别叫放勋和放齐。而制五刑的皋陶就代表帝尧,也是刑天,同时也是饕餮。在传统上存在流放制度的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欧洲。源头都是源自帝尧。牛图腾和风氏,就是流放一词的来源。

  上古流放是针对族群,就是让你滚出核心区域。后来流放是针对具体的犯人,所以有惩罚和遵循传统之意。犯人一词也是与放有关,就是说一开始惩罚失败族群是把人放了,自己滚。这个制度是有一些人道操作在里面的。

  毕竟尧舜两个体系都是兄弟族群。后来的流放除了遵循古制以外还有现实需要,一些边远地区和边关需要补充人口。所以流放基本都是遵循这个原则。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犯人都是被关起来的,都意味着国家要每天负责他们的一日三餐。但就当时的条件来说,国家粮食紧缺,自然不会选择这种方式。当时人口集中在中原,而一个国家需要开疆扩土、需要发展,并没有人愿意主动去边疆,所以国家只有将犯人流放到千里之外。

  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以及风雨交加、酷暑严寒等天气,足以让犯人受尽皮肉之苦。并且犯人们都是戴上手铐脚链,一个个排着队在衙役的关押下前进,衙役心情不好,还会对犯人们出气。如果体弱多病的人,会未到达目的地就已经死去了。

  其次,被流放的人并不是简单的流放,有的朝代还会在犯人的脸上刺字惩罚,这种方式称为刺配。被流放到千里之外的人备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对于国家来说,他们不仅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还是国家的免费劳动力,能够使国家扩大疆土。

  流放这种刑罚一般都用作处罚犯罪不是很重,但是很让领导讨厌的朝廷中人或者皇亲国戚。水浒传中,林冲就是这样的,武松也是这样的,宋江也曾被流放,因为宋江是地保,也算是村长编织,最低级的公务员了,而像晁盖吴用这些草莽出身,没有官职的,逮着就是一死。

  而流放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摧毁这些有那么一些身份的人的人脉基础,经济基础,同时也是避免因为处罚他们可能带来的人心动荡与不安。比如,王爷犯了错,皇上直接把他咔嚓了,其他的王爷要害怕了,这皇上一点情分不讲啊,我好怕啊,怎么办啊?要不然施压吧?要不然兵变吧?

  这样的,所以,上位者为了避免因为处罚一个人牵扯出更多的麻烦事情,所以,通过流放这种手段,让受处罚者的亲朋,同僚等等,渐渐的不再那么激动,因为古时候的沟通不便利,一个人流放了,一辈子了无音讯很正常,这些原本犯人的人脉和经济基础,就渐渐的没有杀伤力了。

  古代并不存在“无期徒刑”这一说,牢房多为较短期的关押犯人,大都不允许也不可能让犯人在牢中待一辈子。如果这样,占用牢房资源不说,还要管吃管喝。而且全国人犯数目庞大,对于古代生产力较落后、资源有限的朝廷来说,是一项很大的负担。

  所以,古代依律判处重罪的,要么选个日子午时三刻处斩,要么通常集中一起秋后处决。而对于那些罪不至死的,或死罪从轻判处的,发配流放到千里之外,去服劳役,也是屡见不鲜。其次,古代是农耕社会,人口和劳力是国家生产的根本。

  纵观历史,每个朝代都曾或多或少饱经各种战乱、天灾人祸等,人口锐减,要恢复就要休养生息,就要劳动力开垦荒地。将犯人作为劳动力进行资源再利用,劳动改造,一方面可创造价值,另一方面那些分配到偏远地区的从军的人在战争时期也能保证人是够用的。

  发配作为死刑的代用刑。也就是说,发配流放,其实并不比死刑好到哪里去,甚至比死刑更惨。发配流放,犯人在服刑中多是生不如死。

  一辈子无尽的苦役和折磨,承受肉体和人格的双重煎熬,食物差、疾病、恶劣环境等等诸多因素,这些都会让犯人长期痛不欲生,活的人不人鬼不鬼。有些流放犯,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因不堪长途颠簸、折磨,死在中途了。总之,犯人被榨干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后,便弃之如敝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