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刘备托孤诸葛亮时是怎么想的?他为何还要加上一个李严?

2022-09-11

  公元223年6月10日,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我相信,当刘备对诸葛亮说出“儿子不行,你可代之”时,诸葛亮心头一惊,不知所措,然后一喜,这一喜不是说“小人得志”或者诸葛亮有“篡逆之心”,而是人之常情。说明上司对你无比的信任啊。但是,诸葛亮只高兴了几秒钟,因为李严被刘备任命为了副丞相。这说明了什么?以诸葛亮的聪明不会不知道。下面历史资料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223年6月10日之后,历史只能靠猜。历史上的历史学家们个个都在猜,答案自然也就五花八门。这些五花八门的看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以陈寿为代表,认为刘备宽厚弘毅,托孤之举真乃“古今之盛轨也”。元人胡三省,清人赵翼都是这一论点的鼓吹手。另一类以晋人孙盛为代表,他认为托孤之举“谓之为权,不亦惑哉”。意思是说,刘备托孤压根儿就是彻头彻尾地玩弄权术,而且孙盛十分笃定,“不亦惑哉”。

  历史上赞同陈寿观点,或者认同刘备临终之时是“弘毅之士”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的论点主要是:刘备知道诸葛亮的为人,也知道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为了社稷江山的“大局”,刘备发出了“你可代之”的肺腑之言。这种真诚之言,虽然听上去有点儿“挑衅”的意味,但是无伤大雅,可以忽略不计。

  就好像你跟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孩子第一次相见,你问她怎么还不结婚?这是不礼貌的,甚至是挑衅的。不过,其实你的心是真诚的,你是想这女孩子早点告别孤独的生活。所以,跟你的真诚相比,所谓的“不礼貌”又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刘备说出的这句话正好体现了“尧舜之公道以天下与人并不沾恋” 。

  康熙皇帝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康熙皇帝在《御批通鉴辑览》中写道:“刘备和诸葛亮关系非常好,刘备平时以鱼和水的关系来比喻他跟诸葛亮关系之铁。

  也就是说,在刘备心中,诸葛亮的忠诚度是没有问题的。既然这样,刘备为什么要在临终的时候,说出‘你可代之’这样容易引起猜疑的话?我真鄙视三国时代的人这种尔虞我诈!”

  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什么结果对刘备是最有利的。很显然,江山永远姓刘。如果能够统一中原,将刘家的旗帜插满天下,那就谢天谢地了。

  其次,怎么才能做到。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第一,政治中枢不能乱,安定团结一致对外。要想不争权夺利,就得将权力高度集中,不让外戚、宦官打打杀杀。刘备看得太多,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所以,刘备将托孤之重任交给诸葛亮。第二,在稳定内部,抵御外部的同时,要让江山“不变色、不变质”,就要制约首辅重臣的权力。因此,刘备安排了李严“辅助”诸葛亮。李严明明是诸葛亮讨厌的家伙,刘备难道不知道?这么做,刘备还是不放心,原因在于,自己的儿子太不成气候。说得好听点,叫为人宽厚,难听点,叫懦弱,是一窝囊废。这很危险!所以,刘备直接将诸葛亮逼到了墙角,让天下人都监督诸葛亮,看你敢不敢像刘备说的那样!诸葛亮如此爱惜自己的名声,当然不会那么做,然而,自此之后,他生活在惶恐之中,必须鞠躬尽瘁。对刘备来说,四个字“一箭三雕”换来蜀汉四十年的苟延残喘,值了。

  中国人深受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期待圣君明主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结果更多的君主利用这样的心理,成了奸诈之徒。刘备也是一样。很多人认为刘备是忠厚人、老实人,只知道“哭”。这种论点非常可笑。如果真如论者天真所想,为什么被写进历史的是刘备,而不是其他“聪明人”。

  刘备托孤虽然稳定了蜀汉局面,对蜀汉未来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安排,但是,托孤的副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刘禅本来就很暗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但是,现在什么事儿都交给诸葛亮包办。诸葛亮做人做得很“累”。一个是太谨慎,另一个是“举轻若重,事无巨细”。如果诸葛亮是“举重若轻”的人,各司其职,刘禅或许还能得到较好的锻炼,为后诸葛亮时代打下一些基础。再说,刘禅此时已经十七岁,在古代已经是成年人了。老爸刘备去世,本可以是他独立成长的一个契机,遗憾的是走了一个刘备老爸,来了一个诸葛亮“老爸”,暗弱的刘禅只有继续暗弱下去。

  诸葛亮权力过大,加上他“事必躬亲”的个性,不仅对刘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蜀汉各个机关干部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用不着干事,因为干了也是白干,诸葛亮会亲自来做。长此下去,蜀汉就剩诸葛亮几个少数人干活,造成“文无能臣,武无良将”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