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北洋 | 张勋:欲还政大清的辫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2-05-19

张勋

文 | 陈钦

摘自《北洋强人 : 割据军阀的人生沉浮》,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年,本文已获出版社授权


1忠勇义士还是逆流小丑

三国时期的关羽为报兄恩,放弃荣华富贵,克服很多阻碍,千里走单骑,一心投奔旧主,他也因“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义行为千古留芳名。

民国期间,也有一位千方百计效忠旧主的人,民国建立7年了,他还“身在民国心系清朝”,一直不肯剪去辫子,连他手下的那些士兵也一律保留大辫子,他就是人称“辫帅”的张勋。

他为人忠义,誓死保卫过国家的主权;他深受清廷厚恩,也一直以“大清繁荣”为己任。然而,他没能像关羽那样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反而成了公认的复辟小丑。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张勋,字少轩,江西省奉新县人。张勋年轻的时候曾参中法战争,并在镇南关大捷中立下军功,由此在军界发迹。后来,张勋所部在甲午战争中大败而归,他无奈投到袁世凯的门下,成为北洋系中资格最老的将领之一。庚子之乱后,慈禧太后从西安回宫,张勋承担所有护卫任务,又被调到北京负责扈从部队,自此与清室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1年,张勋被外调到江南,升任一品大员江南提督。皇恩如此的浩荡,张勋深为所动,从此对清政府再无二心,忠心耿耿。

辛亥革命发生后,张勋的部队死守南京城,与革命军血战一场,最终以不敌革命军而退往徐州告终。两年后,“二次革命”爆发,张勋在袁世凯的命令下,率领数千如狼似虎的“辫子军”,急进猛攻革命军,率先杀入南京城,报了当年辛亥革命的一箭之仇。但不久之后,“辫子军”因军纪败坏,无奈之下再次撤离了南京城。事后,张勋被袁世凯授予长江巡阅使的职务,但“辫子军”仍驻守徐州。

1916年,袁世凯病故,北洋军阀集团顷刻间分崩离析,北京政权则落入了当时最具实力的皖系军阀段祺瑞手中。段祺瑞将徒有虚名的大总统之位让给了黎元洪,自己做起了实权在握的国务院总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黎元洪和段祺瑞在所谓“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段祺瑞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和国会则坚决反对。

张勋自认为是北洋系中的老大哥,有一定的话语权,连续两次召开徐州会议,邀请各省督军前来商讨国家大事。张勋极力反对对德宣战,因而受到德国的支持。为此,黎元洪、段祺瑞争相拉拢张勋,而张勋则另有打算。

1917年,黎元洪把段祺瑞赶出了北京,在徐世昌和王士珍不肯出任总理的情况下,黎元洪只好又找了另外一位代替者,即前清重臣李经羲。李经羲见各省督军纷纷独立,对于应对危机的信心不足,于是他暂时躲在天津租界中不肯出来就任。

在一片乱象中,张勋渔翁得利。见黎元洪已经火上眉梢,张勋一边趁机唆使各省督军宣布独立,一边给黎元洪发了个电报,自称是“督军团大盟主”,并表示愿意进京调停。黎元洪正无计可施,见到电报后喜出望外,好比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随即便复电邀请张勋进京,并派出专车前往徐州迎接。此时,候任总理李经羲也表示,欢迎张勋进京调停,并希望与张勋一同进京。

接到黎元洪的电报后,张勋不禁大笑,拍桌子大声道:“好,这下要看老夫我的了。”

数日后,打着“拱卫京师,调停国事”的旗号,张勋亲率十余营“辫子军”约5000人,自徐州沿津浦路北上,浩浩荡荡抵达天津。到了天津以后,张勋却停住不走了。

黎元洪听说张勋率领大队人马到达天津,不免有些疑虑,于是派人去问个究竟。来人见了张勋后,委婉地提出让他轻辎简重、从速进京。张勋听后不屑地说了一声:“你回去告诉你们黎大总统,我进京调停是有条件的,在三日之内必须解散国会,不然的话,休怪老夫不客气。”

此时的黎元洪走投无路,只好答应张勋的要求,将国会解散。

对于黎元洪的回应,张勋十分满意,带着“辫子军”和李经羲继续北上。在进京的路上,李经羲偶然间发现了张勋随身带了几个大箱子,看似宝物一般,好奇打探箱子里装有何物,张勋神秘一笑,并没有作答。

张勋抵达北京的时候,黎元洪大摆排场迎接贵宾的大驾光临并特意把总统府的礼堂改为临时驻地。但张勋并未接受黎元洪的安排,转身上了另一辆马车,在“辫子军”的护卫下飘然而去,回到南河沿的私人住宅。当晚,黎元洪亲自打电话给张勋,请他去总统府晤谈国事,张勋则以“舟车劳顿,需稍事休息”为由推辞,最后答应次日上午去总统府商讨事宜。

张勋借调停之名,将“辫子军”带入北京,随后让李经羲暂时代理总统,维持局面。与此同时,他还暗中召集清朝元老,并从徐州秘密接来了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在张勋的授意下,独立各省纷纷取消独立,时局一度稳定。此次,张勋将5000“辫子军”、一位垂垂老者和几个大箱子带入京城,他到底要做什么呢?


2复辟的戏剧性内幕

进京之后,张勋从徐州秘密接来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戊戌变法的主导者——康有为。而张勋随身带的箱子,里面所装的也不是什么珍奇宝贝,而是崭新的清朝官服。那么,张勋接来了康有为,带来了官服,他是要干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要复辟。

在张勋进京之前,康有为已在徐州张勋府上住了长达半年之久。张康二人每天在一起筹划复辟的事,一唱一和。出于对清王朝的忠诚,他们视复辟为己任,挑起了复辟的大梁。

到京后,康有为立刻被接到了张勋宅中。此时,一群复辟人物也早已济济一堂,张康二人与万绳栻、张镇芳、雷震春等人连夜开会,以最快的速度将复辟事宜准备妥当,譬如诏书、上谕、官职安排等,只等张勋一声令下,就可以改朝换代,旧梦重温。

随后,张勋便命人分头前去请陆军总长王士珍、步军统领江朝宗、警察总监吴炳湘等人来商议复辟。人来齐之后,张勋跳上台阶,大声宣布复辟大业。当时有人提出此事过急,需要再商议决定,张勋并不接受他人的劝说,当即决定了复辟之事。

1917年6月15日,在溥仪的两个老师陈宝琛梁鼎芬的引领下,张勋入宫叩见逊帝溥仪。据溥仪回忆,他初次见到张勋的时候,“多少有些失望”,只见张勋“穿着一身纱袍褂,黑红脸,眉毛很重,胖乎乎的”,“他的辫子,的确有一根,是花白色的”。张勋这次入宫并没有待多长时间,见溥仪也就五六分钟,随后便走了。

半个月后,即7月1日的早晨,张勋便命王士珍、吴炳湘将“辫子军”放入城内。待到晨鸡报晓,天色渐亮,张大帅请参与复辟的众人饱餐一顿后,便让他们换上前朝袍褂,准备入宫行复辟大事。这时,张勋的手下统领过来报告说,“辫子军”已经占领城内外要冲,一切布置妥当,张勋听后一跃而起,大声道:“好,我等现在就进宫请宣统帝复辟就是了!”

就这样,在“辫子军”的护卫下,张勋一行人来到清宫。随后,溥仪的三位师傅陈宝琛、梁鼎芬与朱益藩一起去找溥仪。陈宝琛十分庄严地说:“张勋一早就来了,一切都安排好了,大清复辟啦!请皇上务必答应张勋,这是为民请命,天人与归。”溥仪这才明白,自己又要做皇帝了!他接见了张勋等人,答应了复辟之事。

随后,张勋通电全国,宣布复辟,国号由民国六年更改为宣统九年。在通电中,张勋指斥民国初年的种种乱象,称“名为民国,而不知有民;称为国民,而不知有国。至今日民穷财尽,而国本亦不免动摇”;而追究其原因的话,则是因为“国体不良”,实行了共和所导致。以张勋这些保守派的理解,所谓的共和制度,“五年更一总统,则一大乱;一年或数月更一总理,则一小乱”。对此,张勋等人愤慨地说:“小民何辜,动罹荼毒!以视君主世及,同享数百年或数十年之幸福者,相距何啻天渊!”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自清帝退位后便一直冷冷清清的紫禁城,再次喧哗活跃起来。前清遗老和旧时官员一拨接一拨地前来晋见皇上,请安的请安,谢恩的谢恩,一个个恨不能立刻官复原职。

同时,警察也出动挨家挨户通知:宣统爷复辟了,立即悬挂龙旗!喜讯传来,民间的遗民像中了六合彩一样兴奋,迫不及待地把珍藏多年、压在衣柜最深处的前清袍褂翻出来穿。市面上那些原本因为过时而滞销的旧式袍褂,顷刻间变成了当时最抢手的商品。复辟当天中午吃饭之前,这些前朝衣冠就已经被抢购一空。买不到的遗老挖空心思也要凑一身合适的行头,有的便去戏班子出高价买唱戏用的前朝戏衣,有的人甚至跑到寿衣店去买清朝的官服。北京街头简直就是群魔乱舞,各色人等都出来了。

在复辟后的欢庆景象中,最不和谐的当属仍旧悬挂五色旗的总统府和不肯退职的大总统黎元洪。复辟消息传来后,黎元洪又悔又恨,算是吃到“病急乱投医”的恶果了。不久,梁鼎芬、江朝宗和王士珍受张勋之命来到总统府,要求黎元洪立即退职,并接受“一等公”的封号。

当梁鼎芬拿出早已拟好的“奉还国政”的文书交给黎元洪盖印时,黎元洪拒绝道:“民国乃国民公有之物,我受国民之托担任总统,责任重大,退位与否,要尊崇民意,岂能个人决定?”

梁鼎芬冷笑道:“共和国政本就是先朝旧物,理应还给皇上,复辟乃是天意,民心如此,张大帅不过是顺天应人,才有此番举动。汝之前也受过清职,辛亥政变,也非公意,如今奉还大政,安享天禄,既不负清室,也不负民国,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善事。”

任凭梁鼎芬一再催促,王士珍、江朝宗苦苦相劝,黎元洪始终不予理会。最后,还是张勋的枪杆子发挥了作用。在“辫子军”强行接管了总统府的护卫后,黎元洪见大势已去,只得从小门悄然离去,进入东交民巷的法国医院避难,最后躲进了日本使馆。


3螳螂捕蝉迷局的幕后

张勋复辟的消息传到天津之后,段祺瑞立刻召集他的学生傅良佐及其亲信段芝贵等人开会,决定立刻起兵讨逆。经过一番谋划之后,段祺瑞决定联络驻马场的第八师师长李长泰、湖南督军谭延闿、湖北督军王占元、直隶总督曹锟等人讨逆张勋。

段祺瑞本是支持张勋复辟的,待张勋复辟几天后又出尔反尔,起兵讨伐,这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其实,这就是一场利用和被利用的智谋博弈。

张勋本想利用黎元洪赶走段祺瑞,然后再解散国会,驱逐黎元洪,使溥仪顺利地登位复辟。可是,张勋没有想到,段祺瑞会来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段祺瑞以退为进,先是利用张勋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然后再起兵讨伐张勋。这样,他既可以名正言顺地重掌政府大权,还可以赢得“再造共和”的美誉,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在复辟一事中,张勋实实在在地被老奸巨猾的段祺瑞玩了一把。

在得知各省督军反对复辟后,张勋非常生气,大骂他们不仁义。随后,各路讨逆的军队开到了北京,准备讨伐张勋。

张勋有50营的“辫子军”,每营大约有500人,但这次上京只带了10营,其余的都在徐州,由张文生管理。张勋上京前,叮嘱张文生:“我如果发电报,上面写速运花40盆,就立刻调40营兵力开往北京。”等段祺瑞宣布讨逆的时候,张勋慌忙给张文生发电报,暗示张文生速带40营“辫子军”北上支援。可张文生呢,却让人从徐州带了40盆花给张勋。

张勋走投无路,只好自请开缺,愤愤不平地发了一个通电:“民国以来,战争迭起,国困人穷,这都是办共和给闹的,我只是顺应天命人意,还政大清,欲行君主立宪政体,乃是诚心诚意,不为个人谋利益,所行吾道不孤,凡我同各省督军,多与其谋,东海徐世昌,河间冯国璋,尤深赞许,信使往还,都有证据证明。”

看到电报后,代理总统冯国璋下令将张勋的职位一概撸掉,打成罪人。段祺瑞的讨逆军更是不依不饶,非要张勋解除武装,就地投降。

得知消息后,张勋火冒三丈。很多遗老劝张勋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但张勋对于这类劝说没有任何反应。众遗老束手无策,只好纷纷逃离了京城。无奈之下,张勋又发出一纸电报,痛斥北洋系的同僚背信弃义,出卖朋友。但段祺瑞等人并没有因为张勋的电报停止讨逆,而是下令总攻张勋。

战斗开始后,大部分的“辫子军”被击溃并自愿放下武器,割去了辫子,接受改编或者遣散。唯独张勋私宅一带的“辫子军”顽强抵抗,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讨逆军向段祺瑞请示用炮轰张勋的住宅,段祺瑞表示同意,但要求只能用一颗实弹攻击,其他的只能用虚炮恐吓。当天晚上,讨逆军一炮击中张勋的住宅,宅院内顿时火光冲天,哭号四起,“辫子军”纷纷从宅中逃离或缴械,只有张勋依然不肯屈服。直到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联系了荷兰使馆派出汽车去接他,张勋才逃离了住宅。讨逆随即宣告结束。

张勋复辟到失败仅仅12天,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称其行为是倒行逆施。这时,一位复辟遗老站出来为张勋说了句公道话,这个人就是洪宪帝制的拥护者阮忠枢。这位袁世凯曾经的手下红人力排众议,称张勋此番举动虽然近于粗率,却不失为轰轰烈烈之忠直好汉。

张勋的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传统、实心眼,有些憨厚,也很暴躁,这些特点集中在一个武人身上,那几乎就是顽固不化了。因为传统,张勋的家乡观念极强,他对家乡父老多有照顾。张勋老家江西奉新赤田村的人都沾了他不少光,每家都在张勋的资助下造了大瓦房,生活物资也是缺什么给什么。江西人在外地做生意需要建会馆的时候,但凡找到张勋,他都会慷慨解囊。

事实上,张勋复辟也算得上是一种忠义的表现,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在反复革命而使得道德沦丧的民国社会中,虽被嘲弄,却也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对于张勋复辟,只可笑其愚,却不可笑其忠。

1918年10月10日,徐世昌就任民国大总统后,下令赦免张勋,并发还了财产。晚年的张勋远离政治,转道经商,投资金融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此时的张勋已是心境淡然、与世无争的皓首一翁。当有人问起他当年的复辟伟业时,他已不再有当年的夸夸其谈,或是淡淡数句,或是沉默不言。毕竟,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越去越远,再也不会回来了。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病故,终年70岁,获前清废帝溥仪赐谥号“忠武”。次年8月,张勋棺木启运回乡,并于当年11月底葬于奉新县赤田乡陶仙岭下。

阁中帝子今何在,栏外长江空际流。袁世凯复辟失败,张勋复辟也失败,这说明在民国之后,假皇帝当不得,真皇帝也当不得。这正应了梁启超的那句话:“帝位如同墙上泥塑木偶的菩萨,一旦被人扔进了猪圈,就是洗干净再重新供奉,那也早已失去了其神圣性。”由此看来,张勋之败,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