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历史上容易被人们忽悠的齐宣王与典故滥竽充数

2022-05-19
导读:齐宣王是田姓齐国的第四代君主,他继承了父亲齐威王给他留下的家底,早期任用田忌孙膑,救赵国,援韩国,将不可一世的魏国打得一蹶不振,也曾经风光了那么一阵子。然而,这个齐宣王却是个容易被人忽悠的主儿,那个“滥竽充数”的成语,就是出在他身上。齐宣王喜欢音乐,尤其是喜欢竽(也叫笙)这种乐器演奏的音乐,还要组织三百人的一个大型乐队一起演奏。这样一来,有的人就来钻他的空子,自荐要进入他的乐队为其吹竽,大概齐宣王给的待遇很丰厚吧!这个投机取巧的人姓南郭,是个处士,就是可以当官想当官还没有当官的人。齐宣王呐,不但不加以考察,稀里糊涂地把这人收了进来,还很高兴。齐宣王是把这些人养起来的,大概里面不止南郭先生一个。这事在齐宣王活着的时候并没有暴露。等到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当了国王,喜欢音乐的方式和他有所区别,这事情才被发现。齐湣王喜欢独奏的音乐,他要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先生知道自己再也混不下去,跑了!<br/>仅仅是因为音乐,被人糊弄一下子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儿,无非是浪费一点钱粮而已。但是,这件事情充分反映了齐宣王的行事风格,不愿意细查,容易被人忽悠,因而反映在国家大事上也是如此。齐宣王时代,是纵横家大显身手、风光无限的时代,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苏秦张仪,这两个人都来忽悠过齐宣王,还都取得了成功。<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6D/5C/6D5C89221E8D23B73EEE599E3E11285A.jpg" class="cont_pic"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无可奈何。大王只接受了他们的游说,却没有考虑到这些话是否实在。现在赵国和秦国,就好比齐国与鲁国。秦国和赵国交战,打了四次战争,都取胜了。但是,四次战争以后,赵国损失了几十万大军,现在只剩下首都邯郸了。打了胜仗却残破了国家,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现如今秦国和楚国互相通婚,韩魏赵都割地给秦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魏从南面进攻,调动赵国从北边进攻,这样一来,临淄和即墨很可能就会被占领。到了那个时候,齐国再想臣事秦国,还来得及吗?[page]<br/>齐宣王说:齐国地处偏僻,孤陋寡闻,没有听说过兴旺社稷的长远计划。幸好有你这样高明之人前来指教,我愿意以国家社稷来侍奉秦国。同时还献给了秦国出产鱼盐之地三百里。田姓齐国在齐宣王的父亲田因齐(齐威王)时代,伐魏救赵存韩,开疆拓土,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并开始称王以号令天下,被谥号为“威”。他的儿子开始的时候伐燕、灭宋,同样威震天下,秦国不得不和齐国相约共同称帝。只有夹在中间的这个宣王田辟疆没有大的作为。虽然说,天下大势最终要走向统一,而这个能够统一全国的国家只能是秦国,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的君主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比如说那个楚国,直到陈胜起义,人们还在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为什么?人们赞赏楚国的所作所为,根本看不起齐国这样的不战而降的行为。<br/>回到齐宣王时候,苏秦说的很对,但他不是齐国的臣子,也不是到齐国来谋差事求发展的人,就因为他说的话正确就把国柄交给他吗?或者说,合纵成功了,一个国家就可以在同盟关系中放弃自己独立的自主权吗?张仪虽然稍后于苏秦,但这时候齐国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吗?从张仪的话语当中,显然没有。张仪说的话对不对呢?可以说是有对有不对。对的是韩赵魏这三个被称为“三晋”的国家都受到了秦国的欺凌,有的割地给秦国,有的土地被秦国侵占,国力变得越来越弱。不对的是,既然连张仪都认为齐国是最强大的国家,韩赵魏三国会听从秦国驱使来讨伐齐国吗?即便真是这样,南面的楚国就不能牵制韩魏,北面的燕国就不能牵制赵国吗?强大的齐国如果能够认清自身的优势所在,看清天下形势,采取正确的外交手段,是完全可以和秦国抗衡的。但是这个齐宣王毫无主见,谁来忽悠他他就听谁的,使齐国丧失了借机崛起的好时机。到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执政时,又反过来一味呈强,穷兵黩武,恨不得一口吞并天下,终于被六国联军打败。齐国最终真正成为一个偏安一隅的国家,到秦国扫平六国时,兵不血刃就占有了齐国。齐国没做抵抗就投降了秦国,这在当时来说可能是避免了伤亡,加快了全国的统一,但作为对于后人的启示教育,有的只是反面意义。<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E2/1D/E21D43976A79318D65C901FE17460B17.jpg" class="cont_pic" alt="历史上容易被人们忽悠的齐宣王与典故滥竽充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