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949年太平轮事件惨剧:中国的'泰坦尼克'
2022-05-19
一本等来的书<br/>2005年5月,张典婉第一次见到了在那场海难中存活下来的幸存者,叶伦明老先生。一天她接到从台湾新竹打来的一个电话,对方告诉她:自己的叔叔是“太平轮”的幸存者,还活着。她马上赴香港与这位叫叶伦明的老人会面。他们相约在铜锣湾地铁站旁边汇丰银行的ATM那里,“我原想着能够逃过那场浩劫的,应该是位身体很壮的人。哪里想到出现在我面前的是这样一位干干瘦瘦的老先生。” 叶伦明老人身材不高,背了一个双肩背包,精神抖擞,“我当时非常震惊,因为调查这个海难这么长时间,知道当时死了一千多人,突然看到一位老先生是幸存者,而且如此健康,觉得不可想象。”张典婉对《国家人文历史》记者说。<br/>当年死里逃生后,叶伦明只能试着写信给台北的妻子,可是信件却被原封退回。不久两岸阻隔,他便失去了与妻子的所有联系。1980年,他离开内地到香港生活,开始与台湾的兄弟通信往来,才知道妻子在他“失踪”后的第二年即已改嫁。叶伦明从此不再赴台,终生再未娶。他的太太跟后来的丈夫生了三个孩子,但她不愿叶家无后,在给第一个孩子登记时,父亲一栏,写的是“叶伦明”。叶伦明有一次在路上看见马拉松活动,决定恢复年轻时长跑的习惯,这一跑就是30年,成了香港有名的“马拉松老人”。<br/>当然,在采访和探寻的过程中,张典婉也经历过无数的困难,有些人提供了线索,联络时却像断线的风筝;有些人勃然大怒,用力甩上大门,或在电话那头冷冷地挂上话筒;还有人讲到逝去的亲人,便痛哭流涕不能自已。有一次,她已经同一家被采访者相约,并飞到美国洛杉矶,到最后那一家人失踪,不接电话。更有甚者问她:你是哪个党派来卧底的?你的动机是什么?写这些故事是什么目的?<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60/2F/602F08053A65D0FF50B6671A7B2EF2E9.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张昭雄、黄似阑女士都有这样的心愿,但他们年事已高,不可能自己来处理这些事务,我们就来协调。”<br/>2010年4月中旬,张典婉从台湾飞到内地,拜访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并呈递了海祭的策划书,形式很简单,以音乐、鲜花和默念祭文为主。在承诺不烧纸,不念经的情况下,海祭策划得以顺利通过。之后,张典婉开始在嵊泗操持租渔船、买鲜花、订酒店的事情。<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14/62/146213F33AE206ABACA33AF735124209.jpg" class="cont_pic" alt="揭秘1949年太平轮事件惨剧:中国的“泰坦尼克”"/><br/>《太平轮 一九四九》作者张典婉<br/>因为天气原因,原定于5月23日举行的海祭延迟到5月25日清晨举行。船行至离白节山一公里处,老人们互相搀扶着为亲人默哀。随后,每户人家轮流到船头甲板默念祭文。幸存者王兆阑跪在地上,对逝去的母亲和弟妹们诉说多年以来的内心歉疚,老伴在一旁细心搀扶且陪伴;黄似阑特地提前三个月折了一千只纸鹤给母亲,并带来了母亲最爱吃的花生和巧克力,四页纸的祭文,哭着说完;台湾著名棒球评论家张昭雄将父亲的照片贴在脸上痛哭,并拿来母亲临走时的照片,让父亲看看母亲的样子,祭文念完后,花、祭文、照片一起投向大海。六十年积郁的悲伤,终于能痛快地喷涌而出。<br/>《太平轮一九四九》出版后,张典婉又继续发现了更多故事,但没来得及写进书里。通过多年的采访,张典婉发现太平轮之于那个年代的象征与印记,超出她最初的判断和想象:“太平轮承载的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命运,而非一船人的命运。”1949年,在两百万人的流离中,沉没的太平轮只是其中一个小插曲,在上海、广州、舟山以及中国沿海的重要港口,类似太平轮的故事在一次又一次地上演。“成千上万的家庭就在不同的港口,上演着同样的生离死别,在历史的转折时刻,一个告别就是一辈子。”张典婉无限唏嘘。<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