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宫廷投毒三大秘法:古代皇家投毒谜案
2022-05-19
复旦大学“投毒案”令人震惊,研究生黄洋竟被毒杀了。类似的一幕19年前曾在清华大学出现,该校化学系女生朱令被人为投铊中毒。其实,投毒是古今最常见的谋杀手段,在古代宫廷谋杀案中最为典型,许多皇帝被毒杀真相,至今成谜。其中有三大秘密投毒手法最具代表性。<br/>酒中置毒——<br/>典型案例:汉平帝被鸩弑案<br/>投毒嫌疑人:大司马王莽<br/>在中国几百个大小皇帝中,第一位直接被毒杀的皇帝,是汉平帝刘衎。<br/>刘衎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原名刘箕子,即位后易名。他出生于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是汉元帝刘奭的庶孙,中山王刘兴之子,母亲卫姬。<br/>刘衎是西汉两名小皇帝中的一位,9岁当皇帝;另一位小皇帝是汉昭帝刘弗陵,8岁即位。《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汉哀帝刘欣在未央宫驾崩后,太皇太后王政君主持大政,把受汉成帝刘骜宠幸的大司马董贤撤职,其职位由新都侯王莽取代。当年9月,箕子被迎立为皇帝。<br/>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妈,她将自家侄子捧上高位,给日后王莽篡位埋下了祸根。而王政君太老,刘衎太小,又给王莽提供了独揽大权的机会。为排除异己,王莽干脆找个理由,将皇帝舅舅家卫姓一族灭门,斩草除根。为了彻底绑架皇帝,又把14岁的女儿王嬿嫁给12岁的刘衎当皇后。<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7A/1A/7A1A210C5B9AB5DD06A2A3DAB6D27690.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顿起杀机。当年十二月的腊日,王莽利用给皇帝献酒的机会,在酒中下了毒药。刘衎饮后中毒,不久“崩于未央宫”。<br/>王莽投毒一事见于《资治通鉴》,在《汉纪二十八·孝平皇帝下》中有这样的文字:“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刘衎中毒发病后,气常上逆,说不出话来,最后连遗诏都未能留下,而王莽还假惺惺地表示愿意代刘衎去死。<br/>对于王莽投毒真相,史家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认为是无稽之谈,因为比《资治通鉴》成书更书的《汉书》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对王莽投毒时间的选择和动机,也说法不一,有的称是为了不让女儿怀上“龙种”,方便自己将来篡位,而对刘衎下毒手的,反正谜底难揭。<br/>点评:用有毒的酒将人弄死,这叫“鸩杀”;用这种方法弄死皇帝,叫“鸩弑”。<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D6/7A/D67AE2C84C27B93D28E8A28F9C5DD270.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司马越<br/>最出名的一起皇帝被毒杀案发生在西晋,受害者是晋惠帝司马衷。<br/>司马衷是西晋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弱智皇帝”。弱智到什么程度呢?有年遇饥荒,老百姓没粮吃,饿死了很多人,他竟然反问道,“何不食肉糜?”<br/>司马衷15岁那年,皇帝老子司马炎给他娶了媳妇,选定勋臣贾充的长女贾南风为太子妃。《晋书·惠贾皇后传》记载,贾氏又黑又矮,极丑,最糟糕的是人品不好,妒暴酷虐。<br/>贾南风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倒让谢夫人抢先给司马衷生了长子司马遹,并被立为太子。贾南风在有了自己的儿子后,便让弱智皇帝废掉了司马遹。贾南风得寸进尺,对幽禁中的司马遹仍不放心,决意干掉废太子,遂找“情夫”、太医令程据密谋。程是制毒专家,他用巴豆制成毒药“巴豆杏子丸”,让手下孙虑带到许昌,去毒杀司马遹。<br/>司马遹早有预防,怕人投毒,每天都是自己煮饭。见投毒不成,孙虑直接逼太子把毒丸服下。司马遹不服,孙虑便趁其上厕所之际,从身后用很重的药杵将22岁的司马遹敲杀。<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5A/CE/5ACE6F33583E3D97658B53BFACA25B8E.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八王之乱”中,她被赵王司马伦矫诏逼喝金屑酒,弄死了——金屑酒,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毒酒,但放的不是毒药,而是金子碎屑。<br/>司马伦搞死贾南风后,晋室更乱了,他竟然逼傻皇帝司马衷禅让,自己当了皇帝。如此一来,其他兄弟不干了,谁不想当皇帝?司马伦只得退位,让司马衷继续当皇帝。封王们谁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衷成了一个活宝,被封王们夺来争去。<br/>最后,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用牛车接回了旧都洛阳,但半年后便死了。《晋书·惠帝纪》记载,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十一月,司马衷“崩于显阳殿,时年四十八,葬太阳陵”。<br/>司马衷到底是怎么死的?史书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仅四个字,“食饼中毒”。那么是谁投的毒?史书无确切的答案,最大的嫌疑人是司马越。但因为没有人看见,证据不足,所以史家也只能留下“或云司马越之鸩”的记载。<br/>[page]<br/>点评:上述故事中有三起毒杀情节,所用毒药和投毒的方式各异。杀司马遹用巴豆,中医称巴豆有“大毒”,是古人投毒常用毒物之一,历代禁止随便出售,据《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诸禁》(卷十九)中“禁治买卖毒药”条,元朝将之与砒霜同列为禁药。<br/>杀贾南风使用金屑酒,“吞金”是古人自杀、赐死时较常用方法。喝下含金屑的酒后不会立即毙命,将在极度痛苦中慢慢死去,死得比喝下正宗毒酒还惨。<br/>杀司马衷时将毒药放在食品中,即民间常说的“饭里下毒”,这种投毒手段简单、较易得逞,所以在现代也多见,早于司马衷遭毒杀的东汉质帝刘缵,也是吃了有毒食物毙命的,谋杀者梁冀便是让亲信暗中把毒药搀在刘缵吃的饼中。有鉴于此,古代皇家为了防止坏人在食品中投毒,就餐前会将菜品放入一种特殊的测毒工具“银版”中,或由太监、医生一类人员先尝食,没事后才动筷子。<br/>药里掺毒——<br/>典型案例:清德宗急性死亡案<br/>投毒嫌疑人:大太监李莲英<br/>中国古代最后一位被毒杀的皇帝,是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即通常说的“光绪皇帝”。<br/>载湉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4岁坐了龙椅。《清史稿·德宗本纪》记载,光绪十五年(戊戌年,公元1889年)二月,长大成人的载湉开始亲政。此时的大清王朝内忧外患,年轻的皇帝颇有想法,欲重振满清江山,复兴大国梦。遂启用梁启超、康有为等一班维新派人士,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9D/7C/9D7C4B97E99730D0DFF0F40D7279278F.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历时103天便失败了,史称“百日维新”。载湉不仅未能将慈禧摆平,完成革新,反而给自己挖了大坑,从此失去了自由,被幽禁于中南海。<br/>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载湉“崩于瀛台涵元殿”。第二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仪鸾殿中死了。38岁的皇帝和74岁的太后,在24小时内相继死去,这把大清子民惊呆了。<br/>[page]<br/>蹊跷,怎么这么巧?载湉是怎么死的?当年小道消息多多,有说载湉是被毒死,有说是病死,其中以“毒死说”流传最广。为了弄清真相,前些年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中,特列出专项课题,研究“清光绪帝死因”。<br/>据已公开的研究资料,在对1980年清理崇陵棺椁时获得的载湉的头发、衣物、遗骨,进行毒性检测后发现,载湉体内三氧化二砷含量明显异常。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最后形成的研究报告断言,“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br/>这一现代结论终于弄清了载湉的死因之谜,但载湉之死的全部谜团并未能一一解开。谁投的毒?又是谁指使的?如何操作的?仍无法搞清楚。一种说法是,皇帝知道慈禧卧病不起了很高兴,慈禧听说后大为动怒,才让人在载湉服用的药物中(一说饭里)掺放了砒霜,将皇帝毒死在自己归西前。<br/>另一种说法是,慈禧无意害载湉,是太监担心载湉复辟对自己不利,遂借慈禧之名弄死了载湉。曾在宫中生活过两年的德龄公主,在其所著《瀛台泣血记》一书中,将凶手直接定为大太监李莲英。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到底谁是毒死大清皇帝的主谋,或许永远是个谜!<br/><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7D/60/7D608423A6749303B6A93ED65849305B.jpg" class="cont_pic" alt="揭秘古代宫廷投毒三大秘法:古代皇家投毒谜案"/><br/>点评:砒霜是中国古代谋杀者最常用的毒物之一,用砒霜杀人,称为“砒诛”,投毒之狠,与“鸩杀”并列。清陈士铎《辨证录·中毒门》开首即谈砒霜,描述颇详:“人有服砒霜之毒,疼痛欲死,苟不急救,必至腐肠烂胃,吐呕紫血而死。”<br/>其实,砒霜是一味疗效显著的中药,至今都有中医在给患者使用,其治疗原理叫“以毒攻毒”,但用量和范围控制极严。阴谋家正是利用“吃药”这种路径,药里掺毒,绝杀他人。<br/>为防砒霜被坏人利用,古代列之为“禁药”,市面上不得随便买卖。元代还实行“实名制”,交易逐笔登记入册。《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诸禁》(卷十九)“禁治买卖毒药”条规定,如果出事,“害了人性命呵,买的、卖的两个都处死者。”<br/>宫廷如何防砒霜投毒?除了专家试尝食之外,明清宫廷使用“银版”、“银针”来测试,真的有毒,纯白色的银器变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