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宋朝有料:辽国“一国两制”,能解决游牧民族100年寿命魔咒吗

2022-05-19

节选自《宋朝果然很有料2》,中国工人出版社


史料记载,自从迁徙了汉人,修筑了一座新城后,一个问题就始终困扰着阿保机,让他头痛不已。

这个问题就是:汉人老逃跑!

有一次,耶律阿保机就跟述律平谈起此事,说:“我对汉人不薄,但是他们老是逃跑,这也不是个事儿呀,怎么才能留住这些汉人呢?”

一听这话,述律平说这事简单,咱们这有一个德高望重的“韩先生”,这可是一个大贤人,你问问他不就得啦。皇后话音未落,耶律阿保机立刻茅塞顿开,他去请这位“韩先生”了。

这个“韩先生”,就是辽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韩延徽。

话说在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这种混战的过程中,每一个军阀都想壮大自己的力量,广交外援,获得最终的胜利。这不,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就想巴结契丹,他准备认阿保机为叔、述律后为嫂,以叔嫂之礼接待辽国的最高统治者。

当然了,对于刘守光而言,这么低三下四地认一门亲戚,确实有点儿丢人现眼,但毕竟等跟别人打起来时,可以去请这个“叔叔”来救命。

殊不知,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如果要成就一件好事,一个人是办不了的,但是如果要坏一件事,一个人足矣。

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就是此次刘守光的特使——韩延徽。

史料记载,韩延徽见到耶律阿保机后,他只鞠躬,却不下跪。这一下子,耶律阿保机就翻脸了,说你主子看见我,都得管我叫“叔”,你个小小的奴才,是不是也忒狂了点儿!

面对耶律阿保机的呵问,韩延徽刚正不阿地说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只跪拜天、地、君主、祖先、父母、知己,你算什么东西?不跪。”

算你有种!不跪是吧?结亲联谊的事情,你甭想了!除此之外,你不是还要回中原吗?也甭想了!让你这么狂,老子让你天天去放羊!

韩延徽就这样被扣押在了辽国,他变成了一个“苏武”,天天跟羊打交道。直到述律平为自己求情,说韩延徽是一个不畏权势、不屈节的贤人,我们应该重用他,不应该去侮辱他。

听完这番话后,阿保机一想也是,于是,他立刻去请韩延徽,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韩延徽来了之后,他对耶律阿保机建议道:“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

汉人住不惯帐篷,就让他们住城里;汉人不会放牧打猎,但汉人有手工技术,就让他们干这些事情。我们要修筑城墙,让汉人在里面居住,让他们垦荒耕地、纺纱织布、炼铁制酒,这样汉人就会留下来了,大王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听完这番话后,阿保机一拍大腿,道:“我早就该用你了!爱卿所言极是,我马上执行。”

至此,一个“一国两制”的国家,就此横空出世。

那么,为什么要“一国两制”呢?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好好地解释一番吧。

自古以来,面对少数民族的入侵,中原民族有“胡虏无百年国运”的说法。也就是说,别看你们少数民族统一了中原,但是别美,你们的寿命不会超过一百年。

那么,为什么这些少数民族的寿命,不会超过一百年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

因为少数民族的文化比中原落后,所以他们的落后文化不可能征服中原的先进文化,只能被中原文化所吸收,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中原文化吸收不了,中原就会把这种文化排斥掉,最后把这些游牧民族彻底轰走。

落后民族可以征服中原,但无法征服中原的文化,这也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古代打仗不比现在,在没有绝对先进武器的情况下,谁的马多,谁的兵猛,这才是决定战争的基本要素。

对比游牧民族,中原民族打不过他们,这个无可厚非,毕竟人家天天打猎放牧,咱们天天吟诗作画啥的,要是能打得过,那才叫新鲜呢。然而,让游牧民族的人去征服中原的文化,这就有点儿勉为其难了。

这就好比一个农村人进入了北京城后,你说,是这个农村人改变了北京城,还是北京城彻底改变了他呢?

答案不言自明。

可见,当游牧民族征服中原王朝后,他们都面临着两个选择:第一,学习中原王朝的文化;第二,不学习中原的文化。

殊不知,不管游牧民族选择哪个,都是一个字:死。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选择了第一种,他全面改革,依附中原的文化。结果呢,这个国家是长治久安了,但是鲜卑这个民族呢?不复存在了。

第二种,要是游牧民族死磕,就是不学习汉人的文化,那就变成了元朝,仅仅统治了中原70多年,就被彻底赶跑了。

可见,当草原王朝入主中原,或者是想统一天下的时候,这些人都要必须面临这个尴尬的问题——我到底是学中原文化,还是不学?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极其尴尬的问题,却被韩延徽轻松地解决了,契丹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成功实现“一国两制”的王朝。

这个制度,也是耶律阿保机不朽的政绩。

所谓的“一国两制”,内容非常多。

为了方便记忆,您只记住一句话就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这句话的大概含义是,废除契丹原有的格局,设立南北两院,两院最高领导行宰相权利,统称为“大王”。

其中,南院大王以汉法统治汉人,官员服装以汉服(唐朝服装)为主,身穿软脚幞头、窄衣小袖。官名都是汉名,如令、仆射、枢密院、节度使,等等。

北院大王以契丹法统治辽人,北院官员服装以契丹服为主,髡发秃顶、毛皮棉袄,袍服皮靴。官名都是契丹名,如大惕隐司、宣徽官、夷离毕院、敌烈麻都司、于越,等等。

这里多说一句,在辽国的历史上,“于越”是一个神奇的官职,其地位之高,简直位于百官之首;其权力之大,更是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在辽国,这个官职既管理军队,也抓政治,按照现在的定义,于越就是一个“国家总理兼军委主席”的主儿。因此,在中原文化里,可没有这种逆天的官职。

“于越”权力如此了得,所以在辽国200多年的历史里,也仅仅有三位大臣(也说是四位)得此殊荣,并永载史册。

第一位,就是契丹开国二十一功臣之首,太祖皇帝的左膀右臂、心腹族弟——耶律曷鲁。

第二位,就是靠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平复一场契丹内乱,并把这个民族重新带回正轨的肱骨老臣——耶律屋质。

第三位,就是那位契丹历史上最强的“战神”,他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并在战场上拯救这个国家,成就自己永不磨灭的威名。

未来的事情,还是未来再说,继续说这个“一国两制”。

契丹不仅“一国两制”,他们甚至“一城两制”,大家生活在一起,也要体现两种不同的文化与风俗。

举一个例子,如今咱们看辽国的上京临潢府遗址,这个遗址特别有意思。

从这个城池的遗址上看,这个城市被一分为二,北面是宫城,南面是汉城。其中这个汉城,有街道、有房子、有水井,各种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而北面的宫城,除了一个皇宫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契丹人住帐篷,他们住不惯汉人的瓦房,觉得汉人的瓦房憋屈,还磨灭了本民族“逐水草而居”的风土人情,所以契丹人不住房子,因此,皇宫周围啥也没有。如今,虽然这些帐篷消失了,但安装帐篷时候打桩用的钉子却还留在那里,并永远见证着那段历史。

这,就是契丹人“一城两制”的具体表现。

至此,自从契丹用了这条“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制度后,在这块中华大地上,从此诞生了一个超级无敌的“混血儿”。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没有一个王朝比这个“混血儿”更神奇无比了。

这个“混血儿”强悍好战,他没有吸收中原王朝的软弱气息,使他在对回纥、沙陀、党项时,依旧保持着自己强大的战斗力。同时,这个“混血儿”还聪明睿智,他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还修建了各种宫殿、寺院、高塔,并在里面展现了自己无可匹敌的技术与造诣。

更要命的是,这个“混血儿”还长寿无比,整整屹立了200多年,其长寿程度,即使是以“正统血液”著称的华夏民族王朝,也没有几个能与之匹敌。

至此,以这个强大的国家为基础,耶律阿保机开始南征北战,除了讨伐中原失败,被后唐庄宗李存揍得鼻青脸肿外,其他战役均以大获全胜而告终。在耶律阿保机有生之年,他一口气灭掉了自己能看见的所有部落。

这些部落包括吐谷浑、党项、阻卜、回鹘等,同时,耶律阿保机还一口气灭掉了已经建国200多年,位于今天东三省及朝鲜半岛北部的——渤海国

这个渤海国,就是未来无敌于天下的“大金王朝”的前身。

当然了,除了南征北战、开疆扩土外,耶律阿保机也没有忘记“正事”。于是,公元916年,永载史册的一幕诞生了。

这一年,耶律阿保机接受了韩延徽的建议,他仿照汉人制度,废除了契丹三年一选辽的制度,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契丹”。

殊不知,这仅仅是契丹这个国家第一个国号而已。

要知道,契丹人最闹心的是啥,就是国号!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契丹”;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荣登大宝,改国号为“大辽”;公元983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喜欢复古,又改国号为“契丹”;公元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拨乱反正,又改回国号为“大辽”……

总之一句话,就是这么两件“马甲”,人家脱了穿、穿了脱,就是这样的显摆!虽然这样的行为,只有辽国人自己乐在其中。

不管怎样,伴随着这个王朝的诞生,耶律阿保机也成为了真真正正的草原霸主,甚至可以说,他是那个时代东亚、乃至全世界最成功的男人!

得此殊荣,即使含笑九泉,亦能瞑目。

可惜的是,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您,这个男人在临死前的那一刻,他一点也不快乐,甚至有点儿忧心忡忡。

为什么?因为他的三个儿子,以及他的老婆——大辽一代皇后述律平。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