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千古一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事实并非你所想象的那样

2022-05-19

中国历史上自秦始皇开始才有了皇帝的称呼,可以说秦始皇在位时期的功绩被公认为是千古一帝,然而和他威名相匹配的还有许多他暴行的传闻,如著名的焚书坑儒,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千古一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

其实,焚书坑儒真的只是个误会。可惜,历史从来都是无情的。焚书与坑儒是两码事,要分开看,焚书是焚书,坑儒是坑儒。首先我们来说说焚书,不过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白,秦始皇为何要焚书?

焚书的起源一个叫淳于越的人。淳于越是齐国人博士。博士跟我们现代的博士不一样,秦国的博士是负责议论政事和掌管礼仪的官员。

公元前213年的一天,自觉满意的始皇帝陛下大宴群臣。宴会上觥筹交错、鼓乐齐鸣、歌台舞榭、宾客满座、金碧辉煌、灯火通明、酒香四溢,一大群博士举杯向始皇帝陛下敬酒祝贺,歌功颂德。

在这群博士中,淳于越是个另类,他实在看不下去别人的嘴脸,他似乎是一个正直的人,于是喝了几杯酒后,大吐真言,大胆反驳说:“商、周之所以传千年,就是因为分封子弟和功臣,拱卫中央。现在陛下自己当皇帝,但自己的亲戚都成了平民百姓,如果一旦有事,请问谁有能力来救陛下呢?一项政策不遵守古制而能长久维持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始皇帝陛下正在高兴之余,淳于越出来搅局,真是大煞风景。淳于越仗着自己看了几本破书,有点墨水,就开始妄议朝政,这让秦始皇很不满意,场面一下子陷入到尴尬的境地。此时丞相李斯站了出来,李斯叫秦始皇“焚书”,不要天下人看,不久没有那么多事了吗?秦始皇嬴政经过反复的思考后,最后接受了李斯的意见。

由此可见,秦始皇焚书的目的只是为了统一的思想而已,告诉百姓,哪些书不能看,哪些书不能藏。这些书虽然不能让百姓们看到,但宫中还是可以留有备份的。所以,焚书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震慑百姓的手段,让大家主动交出手里该烧掉的书。

同时,我说秦始皇没有焚书,还有两个铁证。

第一个就是即便秦始皇焚书,也只是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一把火烧尽了所有珍贵典籍。

我们都知道古人竹简刀笔,著书匪易,不比今日。那些见解独到的鸿篇巨制更是耗时数年数十年。因此,皇帝对烧书的种类做出了规定,只烧了两种书:第一种是秦人写的史书;第二种是诗书和数百种语言。

这样一来就有很多书籍得以幸免。这也就证明,秦始皇并没有焚尽百家书,有些书没有被列入焚烧的范围。

第二个铁证是秦始皇留有备份。

在李斯的上书中,有这样两句话:“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意思是说:就算是烧书,也是烧天下人手里的书,秦宫里还是有一套备份的。

由此可见,秦始皇是留有备份的,儒家的书留有备份,那各国国史自然也有备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史记》行文当中找到一丝端倪,《史记》中大量采用了称呼自己母国的第一人称代词“我”,说明这是原文摘录的各国国史。后来东汉班固在写《汉书》时,也原文引用了战国国史,如:“后十世秦拔我郢”,班固称楚国为“我们楚国”,称郢都为“我们郢都”,这显然是原文摘录楚国国史的证据。

那么,我们的疑问是,这些典籍是哪里来的?

众所周知,刘邦在先行攻入咸阳后,当时刘邦本人以及部下都在忙着享乐之时,只有萧何一个人做了一件居功至伟的事。萧何不仅收集了律令簿册,还将秦朝中央图书馆里的藏书也收集起来,这里头就有各国国史及儒家典籍,这些书后来也成为了汉朝的中央藏书。

当然,还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很多珍贵的古籍现在都不复存在呢?项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项羽本纪》上记载得很明确:“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项羽攻入咸阳后,除去烧杀掠夺,还火烧秦宫室。传说大火三月不灭,这才使得宫中很多珍藏的书籍都被付之一炬。

所以,除了萧何保存的那部分珍贵的典籍外,余下的大部分都被仇视秦朝的项羽给烧掉了。除此之外,即便是萧何保存了很多典籍,但汉代以后对古籍的保存保管也不是很完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677种著作,其中越有524种,即77%的图书,现在也已经不复存在。换言之,即便是秦始皇不焚书,传下来的图书也不会比现存的多多少。

《论衡·书解篇》上也说:“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聚在。”所以,秦时,精华书籍还是有可能留存下来的。

因此,秦始皇真的不是暴君,他的焚书只是一个假象,绝大部分的书籍都被保存下来了,即使不是,原本也有备份。真正的罪魁祸首反而是项羽。清人刘大魁在《焚书辨》中直接说:“书之焚,非李斯之罪,实项羽之罪也。”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坑儒。

据《史记》的记载,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两个术士,卢生和侯生,负责为秦始皇研制长生不老的药方,可他俩研制不出来,私下里骂了秦始皇一顿,然后逃跑了。秦始皇听说他俩逃跑了,很生气地说:“徐福等人花费了巨额资金,也得不到长生不老药,我赏赐卢生、侯生那么多钱,他俩居然还敢诽谤我?”于是下令彻查,众人互相揭发,犯法的四百六十多人,处死。

这段文字,破绽相当大。很明显:两个术士私底下的对话,秦始皇是怎么知道的?难道秦始皇有顺风耳吗?有人说:秦始皇安排了密探在监视他们。这个说法实在是太扯了,秦始皇手下的术士有多少?都安排密探监视,得多少密探?术士这种人都监视,大臣、将军们更得监视了吧?原六国的王族、大臣更需要监视吧?以当时的情况,哪有那么多钱,养那么多密探?退一步说,就算有密探在场,那么,这俩人骂秦始皇,这是大不敬之罪,如果密探听到了,为什么不立刻把他俩拿下?能听到俩人私下的对话却不被这俩人发现,这密探肯定是身手不凡,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术士,会是密探的对手?即使密探害怕自己一个人打不过两个,他就不会报信?还能让这俩人跑掉?所以,那两个术士私下里骂秦始皇的话,毫无疑问是假的,秦始皇生气的原因,也不可能是因为自己受到了诽谤。既然秦始皇生气的原因,不是受到诽谤,那么,用最简单的排除法就可以知道,秦始皇生气的原因,是他们花费了大量钱财,却没有结果。秦始皇开始怀疑,他们是贪污了钱,用来挥霍享受了。所以,才会下令彻查。果然,这一检查,众人互相揭发,查出来好多人有问题。确实贪污了钱,用来挥霍享乐的有四百六十多个,证据确凿,于是,处死这些人。没有贪污的人不处罚。(要知道,秦始皇发怒的时候,是骂了徐福的,所以,调查的时候,徐福肯定逃不掉。但徐福却没有因为这件事受处罚,所以,显而易见,徐福并没有贪污,他花费巨额钱财却没法研制出长生不老药,这是因为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受阻,所以不处罚)

有人会说:不管你怎么说,《史记》中写了,我就信!那么,秦始皇的做法仍然不能说有错,即使秦始皇生气的原因,是卢生和侯生诽谤他,那么请问,诽谤皇帝,哪个朝代不判死刑?还有人咬文嚼字,说术通述,代表这些人就是儒生,这属于抠字眼,你见过不读书,却天天炼丹的儒生吗?儒家思想,讲的是敬鬼神而远之。就算他们是儒生,贪污了,该不该处死?就算你不信他们是贪污,那么,诽谤皇帝,该不该处死?怎么都是死罪,还有什么可辩解的?最后说一句。卢生和侯生私下的对话,很明显是司马迁杜撰的。他这是借两个术士之口来骂秦始皇,只可惜,司马迁这一手,弄巧成拙了。按照司马迁所写,两个术士骂秦始皇的话,前面都是些没有意义的人身攻击,后面好不容易讲到了一个实例,却是这个:秦始皇每天不批阅120斤竹简就不休息,如此贪恋权势。这双标玩得真是可以啊,别的君主这么做,就是勤政,秦始皇这么做,就是贪恋权势?司马迁想骂秦始皇,结果前面扯了一大堆,都是没有证据的,好不容易憋出来一个证据,却成了秦始皇勤政的铁证,何其悲哀!

那么对此你对焚书坑儒,还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