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张好好诗》帖:最见唐人行书痕迹的书法珍宝

2022-05-19

我自己有个认识,这个认识不一定对啊。就是说,如果要观察一个时代的书法墨迹,不要去观察那些参赛的作品啊,刻碑的作品啊,要看文人们的日常书写痕迹,因为在生活的角度出发,写出来的角度往往最为反映他的书法真实痕迹,在情绪表达上往往最是充分,既不拘紧,又不做作,比如唐人杜牧的《张好好诗》帖。

杜牧是大诗人,这不用说,唐诗素有“大李杜”“小李杜”之称,李白杜甫为“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一代大唐,检出代表的四个诗人,杜牧可以算上一号,地位可算不低。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26岁中进士,做了一系列的官职,算是文人里没穷困潦倒的例子。因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因为在京城以外的好多地区当过官,因此接触过很多平常人的生活,于是诗歌表现的内容也有下层人的生活内容。算是在晚唐成就颇高的诗人。《张好好诗》也算是感世伤情的好诗。

诗中所写的主人公张好好,张好好原为乐妓,最初为人表演时,风华绝代,时时都是筵席的中心,全场人都为她赞叹,赞叹她的歌声,赞叹他的美貌和身材,但六年过去,那位初吐清韵、绰约风姿、名声震座的美好女子,已经沦为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怎不让人感叹,怎不让人“洒尽满襟泪,短章聊一书”。全诗因为诗人有真情实感,张好好为歌妓时,杜牧在场,在街着见到卖酒之女时,杜牧也亲眼所见,世事变迁,怎不感怀伤世,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杜牧写这首诗时,感情是充沛和丰满的。

但这都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重点是《张好好诗》这个帖子。关于这个帖子,启功在他的《论书绝句》第五十五首里有提到,原诗如下:

诗思低回根肺腑,墨痕狼籍化飞腾。满襟泪溅黄麻纸,薄幸谐谈未可听。

我们逐句解释下:

第一句,诗思低回,写诗时候,情思比较低沉,心情较沉痛的意思。根肺腑,以内心感情为根基。

第二句,墨痕,书写痕迹。狼籍,形容满篇都是的意思,化飞腾,指全篇书法气势贯通,感情充沛。

第三句,满襟泪溅黄麻纸,《张好好诗》里有“洒尽满襟泪,短章聊一书”的句子,指杜牧在写这首诗时将热泪洒满黄麻纸。

第四句,薄幸谐谈未可听,杜牧曾经在一首诗里自我解嘲“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句话则指杜牧虽然自嘲“薄幸”,但那都是不能认真的,因为有《张好好诗》这样的好书法留传下来,肯定不能算是“薄幸”了。

《张好好诗》帖,为硬黄(什么是“硬黄”?前面的系列文章里多次解释,这里就不说了。)麻纸,“墨痕浓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中间有点定之字”,可以断定是杜牧的真迹,而唐人真迹,连那些石刻本都很多属于依托之作,如今看来,真迹存世的,大都可以算是世间至宝了。

这个帖子的流传也真是有故事的。

帖子前面本来有月白绢渗金书签,是宋徽宗的御笔,后来一直为皇家收藏,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带出宫外,流落到民间,在民间遭到破坏,这次破坏把宋徽宗的御笔破坏掉了,后来到了张伯驹先生的手里,启功在张伯驹处曾经看过原本,并且题字在上面写道:“三生薄幸,五国仓皇,俱于纸上,依稀见之”。

(《启功论书法》原图及诗解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