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蒋介石为什么能成为民国最有权力的人?三次下野告诉你答案

2022-05-19

作为孙中山的继承者,蒋介石在政坛盘桓半个世纪之久,一直掌握着核心权力。蒋介石为何能成为民国最有权力的人?

三次下野告诉你答案。

下野,顾名思义,就是辞官不做了,到乡下去种田。下野往往是政治斗争的结局。在20世纪上半叶,各种势力在中国政坛狼奔豕突,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宫廷大剧。胜利者上位,失败者就下野。鲁迅在《而已集·拟豫言》里对此有精彩的描写,“有在朝者数人下野;有在野者多人下坑。”

在残酷激烈的政治斗争里,蒋介石经历了三次下野,堪称“三起三落”。而每一次他都能带着下野换来的好处,重返权力中心。

第一次下野 换来老婆和外援

1927年,蒋介石联合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把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共产党推入血海。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此终结。

把共产党清除出权力中心之后,蒋介石并没有迎来“一统江湖”。首先是宁汉分裂,在武汉主政的汪精卫政府下令开除蒋介石的党籍,并对他进行通缉。新桂系不甘俯首称臣,也不满蒋介石的独断专行,暗地里进行反蒋活动。蒋介石密令何应钦,要他剿灭新桂系。新桂系联合各方反蒋势力,要把蒋介石赶下台。

当时蒋介石羽毛未满,在国民党党内也缺乏足够的威望,在接连吃了几个败仗之后,他不得不于8月14日通电宣布下野。

在下野通电中,蒋介石一面表露其北伐和清党之“大功”,一面把武汉政权与之对立之责任推在中国共产党和鲍罗廷身上。通电最后说:“中正复有何求,今既疚戾于一身,即应自劾而归去,解除职权,以谢天下。”

下野当晚,蒋介石就离开南京去了上海,第二天回到奉化老家。当然,蒋介石并不是真的回家种田,而是通过陈立夫、陈果夫兄弟,密切关注着国内政治动态,伺机复出。

这一年的9月28日,蒋介石在国民党要员张群的陪同下,从上海乘船去日本。在日本,蒋介石与日本政界人士广泛接触,争取日本人的支持。当时,蒋介石还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陆军大臣向川义则等重量级政坛人士进行了密谈,获得了后者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有了这一点,蒋介石复出就有了坚实的外交基础。

在日本时,蒋介石还拜见了另外一名中国太太:倪桂珍。拜见时,蒋介石表现得彬彬有礼,并投其所好地皈依了基督教。倪桂珍很高兴,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了蒋介石。嗯,她就是宋美龄。【资料扩展:宋庆龄为何反对宋美龄嫁给蒋介石】

两个月后,蒋介石和宋美龄回到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婚礼。30岁的宋美龄,正式成为蒋介石的第四任妻子。

第二次下野 天上掉一个“委员长”

经过第一次下野的周折,蒋介石反而迎来了从政道路上的第一个小高潮。1927年12月,他把汪精卫两口子赶去了法国,把孙科赶去了英德等国“考察”。1928年1月4日,蒋介石从上海抵达南京“主持大计”,1月9日正式通电就“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接着又担任了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等最高职务。可谓权倾一时,无以复加。

不过,蒋介石的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汪精卫在实力派湖北军阀张发奎等人的拥护下,回国抗蒋。另一方面,山西军阀阎锡山邀请各方反蒋势力聚集山西太原,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下野。

就在这时候,发生了胡汉民被软禁事件。

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曾为孙中山得力助手。孙中山逝世后,胡汉民转而支持蒋介石,不遗余力。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元老级人物,在蒋介石眼里也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

1930年年初,蒋介石与日本签订了《关税协定》,继而又擅自公布《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引起了胡汉民的不满。当年11月,蒋介石打算通过《训政时期约法》,设置总统,置“五院”于总统之下,更是遭到胡汉民的坚决反对。这使得蒋介石大为恼火。1931年2月26日,蒋介石设计将胡汉民逮捕,软禁在南京。

胡汉民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汪精卫在香港发布宣言,斥责蒋介石为“强盗之径”。国民党高官古应芬、孙科等人在广州形成反蒋联盟,发出通电,指责蒋介石犯有“六大罪状”。在这之后,广东陈济棠,广西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曾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的唐绍仪等人先后发出通电,对蒋介石进行“逼宫”。

这还不算。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当时东北军统帅张学良想下令进行抵抗,蒋介石却电告之,“切请采取不抵抗主义,勿使事态扩大,影响外交解决。”

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各地学生纷纷集会、游行示威,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出兵抗日。在这种内忧外困之下,蒋介石不得不被迫于12月15日宣布下野,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及陆海空军总司令等职。

蒋介石下野了,但是国民政府面对的棘手问题并没有自动消失。大家逐渐意识到,独断专行的蒋介石是一个麻烦,但没有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更是一个麻烦。于是,当初竭力要把蒋介石赶下台的孙科,在其下野不久,就打电报请其“莅京坐镇”。淞沪战役发生后,亲蒋派乘机提出“请蒋先生到南京主持中央政治会议”的动议。

1932年3月1日,在洛阳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再一次复出了,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大家熟知的“蒋委员长”,就是从这里而得名。

第三次下野 逃离大陆的最后一幕戏

内战仅仅打了两年,蒋介石几乎所有精华部队都被解放军消灭了。蒋家玉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蒋介石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唾弃,连美国政府也对他不满。1948年10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就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建议,“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欲实现国共和议,非蒋介石去职不可。”蒋介石再次下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美国人不支持。于是,他当即派夫人宋美龄到美国去会晤杜鲁门,寻求支持,但收效甚微。

这时候,拥兵50万的“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在武汉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也提出五项和议主张,第一条就是“蒋介石下野”。

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开会,征求他们的意见。出乎意料的是,绝大部分委员认为蒋介石是和谈最大的障碍,要他下野。

1948年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了《元旦文告》,向共产党表达了“求和”的意思。但是,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评战犯求和》等一系列评论,抨击蒋介石在此时的求和“是虚伪的”,“未免滑稽”、“实在可恶”。1949年1月14日,新华社发表了《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了包括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等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号召人民解放军对任何敢于反抗的反动派,“必须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之!”

打又打不过,和又和不了。蒋介石三十六计走为上:下野。1月21日上午,南京中央社播发了蒋介石的“引退”声明:“战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不能达到……本人因故不能视事,决定身先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行总统职权。”

当天下午,蒋介石乘机回到了奉化老家。

蒋经国在回忆录《风雨中的宁静》一书中曾描写了蒋介石临行的场景:“父亲引退,离开南京,临行时候,曾到紫金山国父陵寝谒别。当天晚上到达杭州,就住在览桥空军军官学校,那时父亲的心情当然显得十分沉重。”

当然,如以往一样,在下野之前,蒋介石就做好了重新上位的“预安排”。比如,把大量外汇和货币储备,以及军火武器搬到台湾,使得在南京的“代总统”李宗仁被架空了,“既无经费又没有军事装备的来源了”。

1950年3月1日,已经到达台湾的蒋介石在台北宣布复职,重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同时免去了去到美国的李宗仁“代总统”的职务。之后蒋介石连任四届“总统”和国民党总裁,直到病逝。

————————

给你好看的历史:勇哥读史

公众订阅号:yonggedushi(←长按复制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