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历史悠久的上海庙会 老上海庙会简介

2022-05-19

庙会在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你可以隔着时空之墙去重新发现上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商铺内的木质货柜,身穿长衫的伙计头戴毡帽,充分展现了老上海的商业风貌。街道旁围绕着各种各样的摊档,有皮影戏、西洋镜、吹糖人、转糖盘等,还有替人“捉刀”的写信先生,当街擦皮鞋的流浪儿童,这些“老上海三百六十行”的重现,让人自然而然回味起了过去的岁月。庙会上,许多久违了的美味小吃也让你过足吃瘾,正宗上海菜,味道堪称一绝。元宵时候的上海城隍庙,因大型花灯会的举行,更显得热闹非常。五色的花灯、古色古香的宫灯挂满了整个街道。

2006年上海龙华庙会定于4月21日至5月7日在龙华旅游区举行。这届龙华庙会的一大看点,就是尝试推出已经停办了半个多世纪的“龙华大会”活动。不过,旧时以驱妖辟邪为主要特征的出会将被以祈祷吉祥的主题取代。也许,对当代的青年来讲,“出会”已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在中国历史上,出会恰恰是全国各地最隆重、最热闹的民众性风俗活动。       

从龙华带枝桃花回家庙会和出会   庙会起源于佛教和道教的祭祀活动,届时,四面八方的信徒会如期赶往寺庙,参与顶礼膜拜,于是逐渐形成固定的集会。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辰是中国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被叫做“浴佛节”。记录西晋洛阳历史的《洛阳伽蓝记》中就大量记录当时浴佛节的隆重而又热闹的景象,这一天僧人和信徒们把寺院里的佛像抬出来逐一“沐浴”,许多寺庙也由此形成庙会。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几乎全国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主供释迦,所以四月初八“浴佛节”也成为大多数寺院进行庙会的日子。

观音菩萨是佛教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她的作用就是冥冥之中的“妇女代表”,你有千愁万难,可以祈求“千手观音”,她肯定有一只手会相帮和使你摆脱困难;你有看不透的心思,可以祈求“千眼观音”,她一定能帮你指点迷津;你若老来无子,可以祈求“送子观音”,不久你也许就怀上了baby。也许观音是最世俗化的菩萨,她的能耐就是提供最需要的帮助,她也成为妇女最景仰和爱戴的神灵。佛教经典称,二月十九日是观音的诞辰,六月十九日是她得道成菩萨的日子,于是这两天又成了观音寺的庙会。

寺院里供的菩萨大多是泥塑木雕的,形态大,分量重,真的要把佛像抬出寺庙外,非得把山门拆了不可,所以,佛教节日形成的庙会往往即以庙为中心形成的集会,集会时众多的人流又形成集市,所以庙会也被叫做“庙市”,指因宗教活动而形成的商业贸易市场。  中国的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有专门机构作过统计,历史上能讲得出点名堂的神道约2万名,“一方神仙管一方土地”,地方上的道观和庙的规制较小,神道像也较小,只要几个强劳力就足以把神像抬起来,在宗教节日中将神道像抬出庙门到大街小巷游行就被讲作“出会”。由于各路神仙的诞辰和羽化成仙日是不同的,所以各地庙宇出会的日期也是不同的,如二月二日是土地公公生日,各地的土地庙举行出会,三月廿八日是东岳大帝的诞辰,各地的东岳庙会举办出会,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生日,江南一带称“神仙生日”,凡有吕纯阳庙的地方就会举办出会。

[page]

天后出会   天后又称天妃,福建、台湾一带称为“妈祖”,据说她是福建莆田人氏,修炼得道后成为航海保佑女神,中国沿海港口城市大多建有天后宫。据统计,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天后庙有2500座之多。上海的天后宫是元代进入上海的福建海运商人兴建的,旧址在上海县城东北角的城墙上,楼共三层,叫“丹凤楼”,现在这里有一条叫“丹凤路”的小路,就是以丹凤楼而得名的。  天后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廿三日,这一天也成为上海隆重的节庆日。清代上海人毛祥麟《墨余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我邑(上海县城)于三月廿三日为天后诞辰。先期县官出示,沿街鸣锣,令居民悬灯结彩以祝。前后数日,城外街市,盛设灯彩,自大东门外之大街,直接南门,暨小东门外之内洋行街(即今阳朔路),及大关(即旧海关,在天后宫对面,即今新开河外滩处)南北,绵亘数里,高搭彩棚,灯具不断。

 庆祝天后诞辰的活动从三月十九日拉开序幕,三月廿三日进入高潮,三月廿五日才告结束,前后共7天之久,此时上海各会馆公所、商家以及居民自制的各种灯彩星罗棋布,使东门外一带“遥望如银山火树”,出会的队伍吸引市民空巷而入,尾随其后,其灯彩的数量和规格均超过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所以上海人把三月廿三日那天的“天后诞”叫做“灯市”。 天后是航海保佑女神,理所当然地受到与海上海运和贸易有关商家和商人的景仰和尊敬;天后也是道教神道中为数不多的女性,更受广大妇女的爱戴,“村妇新妆忙庆事,趁晴齐说到宫前”。妇女们穿起节日的服装,打扮一新赶往天后宫,这一天几乎成了当时上海的“妇女节”。

1849年上海法租界建立,天后宫就在法租界与华界的分界线上,而天后出会的行走路线就在法租界里,于是因出会而引起租界与华界的冲突不断发生,上海县就以“华夷杂处,恐生事端”为由取缔了天后出会活动。1853年9月7日,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这座天后宫毁于战火,从此上海的天后出会活动基本结束。  近代以后,中国与国际的交往日益密切,中国派往海外的外交官、访问团及留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这些人大部分从上海搭乘海轮出国,海上航行风险很大,出海的人们更迫切希望得到天后的保佑,1879年后,上海即筹划在今苏州河河南路桥北堍重建天后宫,并于1884年开光,这一天又进行了一次天后出会,不过,这次出会不是把庙里的天后抬出来,而是把新做的天后神像请进去。顺便补一句,老人习惯把今河南路桥叫作“天后宫桥”或“天妃宫桥”,就是以这个天后宫得名的。

[page]

城隍庙的“三巡会”  中国的城隍庙是一个地方最高的土地庙,县城隍的职位等同知县,不同处是知县统治阳世世界,而城隍统治“阴世世界”。中国有城隍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以前,但城隍庙机制被普遍推广则始于明初。据说,朱元璋登基做了大明皇帝后,经常梦见曾追随他打天下而阵亡的将士向他索讨抚恤,诉说他们因得不到抚恤而成了冤魂野鬼的苦痛,于是朱元璋下令全国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必须建立城隍庙,以安抚冤魂野鬼。明洪武六年(1873年),曾在元朝政府做过福建提举使,在朱元璋手下任京城会试主考官的上海人秦裕伯被朱元璋敕封为“上海邑城隍正神”。与许多地方的城隍庙一样,上海城隍庙既是上海县最高的土地庙,又是秦氏宗族的家庙,城隍像是“衣架像”,只有头是用木雕的,而身体像一只衣架,秦氏后人每年根据不同的季节给他换穿不同的服装,当然,把城隍抬进扛出也十分方便。

与城隍庙配套的下属“机构”为厉坛。古人把无归宿的游魂叫做“厉鬼”,他们是传播瘟疫疾病的罪魁祸首,而厉坛就是超度厉鬼的地方。上海定于每年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十月朔(初一)城隍要到厉坛安抚厉鬼,叫做“三巡会”,届时,人们把城隍从庙里抬出来,前面有高昌、长人、新江、财市“四司”开道,沿街出会到厉坛,由知县宣读祭文后再返回城隍庙。到近代后,由于厉坛被划进了租界,城隍出会改走康衢路(今中山南二路和龙华路)到龙华后再按原路返回城隍庙,这使龙华的庙会活动更闹猛了。 龙华庙会龙华镇位于上海市区的西南,东临黄浦江。流经龙华附近河道曲折多弯,旧沪谚有“龙华十八湾,湾湾见龙华”之说,高耸的龙华寺塔成了这里的标志性建筑,佛教信徒更把龙华寺塔视为指点迷津的航标,所以“龙华十八湾,湾湾见龙华”与“条条道路通罗马”近义。传说,三国吴大帝赤乌五年(242年),孙权为纪念康僧会从交趾(今广东一带)来建业(今南京市),途经这里而建寺,并以佛教传说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的故事而赐名“龙华寺”,而龙华镇即以寺得名。唐朝诗人皮日休有《夜泊龙华》诗:

今寺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 尚嫌残月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

[page]

也许有了孙权赐名龙华寺的缘故,弥勒佛就在龙华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弥勒佛又是佛教中最讨人喜欢的菩萨,也使龙华寺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扩大。传说弥勒佛是农历三月初三圆寂的,每年这一天寺院要做大法事,附近信徒争相赶赴龙华寺顶礼膜拜。“三月三,上龙华”,“烧烧龙华香,投个好爷娘”成了上海民谚。龙华也是上海桃子的主要产区,龙华水蜜桃更是优良品种,到龙华赏桃花也是古代上海人春日郊游的重要项目,上海地区的桃花一般在农历的二月底三月初初绽,三月中旬盛开。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清代后期龙华庙会就改期为三月十五,清人《上海县竹枝词》云:

车如流水马如龙,轮舶帆船白浪冲。

香汛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作者原注:“龙华三月半,香汛最盛。自开马路,坐车来者较船倍多。”清代后期,上海已有多条马路通达龙华,为龙华庙会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作用。

龙华相近的地方有漕河泾,今天这里已是一个经济开发区。漕河泾原是一条河名,后来形成镇市,漕河泾的水神庙叫“漕河庙”,每逢清明和十月朔,当地人就要举行隆重的漕河神出会活动。出会由地方和庙联合操办,人们在漕河庙集中,出会的队伍沿街巷行走,在几个指定的点举行“路祭”,风俗意义为驱赶厉鬼,祈祷吉祥,队伍以龙华为终点,然后返回漕河庙。不过在大多民众心中,出会就是一个愉快、热闹的节日庆祝活动。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凡是使用过中国农历的国家或地区,都会有与中国节日相似的节庆活动。今天,日本京都地区仍盛行的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而今天的中国,“盂兰盛会”则基本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