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储位纠葛:从刘据被杀到立刘弗陵杀其母
2022-05-19
因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逼自杀,一场血腥的宫廷斗争终于以太子之死收场了。事后仗义执言的壶关三老冒死上书为太子喊冤,失去判断的汉武帝此时慢慢开始归于平静,意识到太子之死是个冤案。错杀爱子这可能是汉武帝晚年最为痛苦的事情,如何还太子一个清白,一言九鼎的汉武帝会低头认错吗?他将如何为太子善后呢? <br/> 怎么样为太子的冤案做善后?而善后的前提是汉武帝内心的追悔,而这个追悔我们上一集已经讲到过,壶关三老在给他上疏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了。但是那个时候汉武帝一是缺乏勇气,二他是转不过来弯子,一下子转不过来,由认定太子谋反到认定太子被冤杀,他这个弯子转不过来。再说汉武帝是一代雄主啊,六十多岁的一个老皇帝你要叫他认错,总得给他搬个梯子叫他下台阶吧,他爬了三十九级下台阶得有个过程啊。谁给他搬梯子,搬个什么梯子他才能颤颤巍巍地下来,这也是问题啊。 <br/> 所以汉武帝晚年首先从壶关三老上疏以后,他已经觉得是冤案了。后来在太子死了以后继续去查,查的结果就是原来告状的那些京城的巫蛊绝大多数是冤的,所以他越发意识到太子是个冤案。怎么处理?怎么下台?这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也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又出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我们不得不记住他,这个人就是汉武帝一生中间封的十三任丞相的最后一任丞相,不过这个时候他还不是丞相,到后来他就成为丞相了,这个人叫田千秋。田千秋是武帝晚年的一个关键人物,而且这个人后来到汉昭帝时期,汉武帝死了以后是汉昭帝继位,他还做丞相。到了最后他老了不能上朝了,还允许他坐着车去上朝,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车千秋。 <br/> 这个人是个什么职务呢?他是管高祖刘邦陵寝的一个官,就是刘邦死了以后有一个陵园,管陵园的一个小官。而这一个高陵寝田千秋给汉武帝写了第二道关键性的奏章,这个奏章很短:“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一白头翁,教臣言。”田千秋上疏讲了三个问题,他说第一太子谋反,要我看叫什么事情呢?叫子弄父兵,就是玩弄的弄,弄就是玩儿,就是儿子拿着父亲的军队玩儿了一下,这算什么罪呢?罪当笞,打一顿屁股就算了,这不算什么罪。第二,“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就是皇帝的儿子犯了错杀人,错杀人了,你应当判什么罪啊?换过来说也就是田千秋认为,皇帝的儿子杀错人了什么罪也不判。这是第二条意见。第三条意见,他说这些话不是我说的,我梦见了一个白头发的老人告诉我的,把这个梦托给我,让我告诉您的。 <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9E/83/9E830001084BBBD8B0CFB290CBAC9BC4.jpg" class="cont_pic" target='_blank'>刘弗陵杀其母"/><br/> <br/> 田千秋这个话说得太妙了,田千秋这个话的要害是两点,第一点怎么看待太子谋反?第二点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个白头老人托梦给我,我把这个梦说给你。这两点都非常巧妙,我们先说第一点,在田千秋看来,太子谋反不过就是,儿子把父亲的兵抓过来自己玩儿了一番,不算罪,顶多打一顿就行了。这是用平民视角,用我们平常家务事这个观点,老百姓的观点来看待皇家的事情。本来太子谋反这是一个危害国家安全罪,这是一个大罪,危害国家安全罪,但是叫田千秋看来,这不过就是儿子淘气拿着父亲的兵玩儿了一番,打一顿屁股就了了,不算什么罪。他对太子的罪做了一个重新的阐释,这就为太子平反制造了理论根据。第二点更巧妙,他说这不是我说的,这个话是一个白头发老人托梦给我的,这个白头发老人是谁啊?田千秋是汉高祖陵园的看守官,这个白头老人其实就是汉高祖刘邦,这是高祖刘邦托梦给我的。 <br/> 这个话说出来汉武帝可找到台阶了,这个台阶太好了,因为他要改这个错,最好的台阶是汉高祖刘邦给的我这一个指示,我再改这个错理所应当了。所以汉武帝太高兴了,立即召见田千秋,召见以后汉武帝高兴得不得了,说了一番话,他说父子之间的感情很深,父子之间的关系很特殊,一般的外人是很难插进来说话的。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疏不间亲,就是外人不能插到亲人中间说话,你这个说话你很难把握分寸,叫疏不间亲。他说你看,父子之间这么难说的话你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而且这又是高皇帝托梦给你的。 <br/> 所以汉武帝一高兴立即做了三条决定,把这一个本来最下级的汉高帝陵墓的把守陵园的官,就是高陵寝一下子提成什么呢?提成大鸿胪,大鸿胪是主管少数民族和诸侯国事务的九卿高官,一下子提成正部级的高官,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杀,不过这一次不是杀什么呢?不是杀当年没有帮他镇压太子的,这一次是杀当年帮他镇压太子的。上一集我们讲的是那些不帮他杀太子的他杀了,这次他要杀的是那些当年帮他杀太子的,他要杀了,一个不落全杀了。第一个江充,已经被太子杀了,这还不解恨,江充全家灭族,这是第一步。还有那个宦官苏文,是第一个跑来告太子谋反状的,把苏文活活烧死,这是第二步。第三,当年因为杀太子立功封赏的人这一次全部杀掉。这三刀很厉害啊,这温柔三刀可以说把当年帮他镇压太子的人全杀光了。 <br/> 田千秋的上书为太子平反拉开了一个序幕,太子之死让汉武帝陷入了晚年丧子的痛苦中,他追悔不已。根据史书的记载,汉武帝不但杀了江充等帮凶,他还修思子宫,建思子台,寄托自己对儿子的无限哀思。汉武帝的种种做法,已经让人感觉到他内心强烈的自责。但是太子之死给汉武帝的影响决不仅仅是这些,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内政调整,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太子之死到底给汉武帝带来了什么? <br/> 因为从冤杀太子开始,汉武帝就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做错了?什么原因导致我最终杀了太子,冤杀了太子?所以呢,他由对这个问题的反思连接到一连串的,我几十年来实行的政策有没有失误。征和四年的时候,这一年很关键,这一年汉武帝出台了许多重大措施,第一,他先跑到山东做了一个巡视,他在山东巡视的时候,他做了两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第一汉武帝亲自下地去耕田,皇帝亲自去耕田。当然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一辈子没种过地,他那个耕田大家不要太当真,做做样子。但是他暗示表达了一个信息,就是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了。 <br/> 第二件事,他对他的大臣们讲了一番话,他说我继位以来做了很多让老百姓受苦的事,从今以后这些事情一件也不许做了。这是征和四年的春天,三月份出现的事情。这个事情出现以后,等于说是汉武帝发出了一个信号,要改变执行几十年的既定国策了。就在这个时候,他这个信号发出来以后,第一个接受到这个信号而且听懂的人又是田千秋。田千秋一听到这个事情以后,立即给汉武帝上了道章表,田千秋的意思说得很明确,说多年以来皇上一直宠信神仙之术,所以京城聚集了很多方士,这些人话都不可靠,也不灵验,求皇上把这些人全部遣散。 <br/> 追求神仙是汉武帝一生之梦啊,求仙之梦是汉武帝长期的一种愿望,田千秋上疏要求把方士赶走、遣散,汉武帝立即采纳,把方士全部遣散。而且做了第二次自我批评,他说我一辈子追求长生,现在看来长生之术是没有的,方士的话是不可信的。这是汉武帝一年之中第二次做自我批评。到了这一年的六月,汉武帝下令任命田千秋从大鸿胪改任丞相,而且汉武帝封了他个侯叫富民侯。所以田千秋很快从一个高帝陵园的看守官升为九卿的大鸿胪,再升为丞相,迅速地得到提拔,这是征和四年的第二件事情。 <br/> 征和四年的第三件事情就是轮台罪己诏。汉武帝手下有一个管财政的大臣,这个大臣很得汉武帝信任的,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主要是靠这个大臣替他筹集军款,这个大臣给皇帝上了个奏章,要求在新疆的轮台,就是今天新疆的轮台县驻守军队,屯垦,就是一边驻兵一边来守卫边疆。汉武帝看到这个以后首先是否决了屯垦的上疏,而且下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叫罪己诏,因为这是为轮台垦疏来写的,所以在历史上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轮台罪己诏》。在《轮台罪己诏》中间,汉武帝主要讲了这么几点,第一,不允许在轮台驻兵。第二,我这一生中间做了很多让老百姓受苦的事,今后凡是劳民伤财的事一律不许做,宽待百姓。最后一点,采取各种措施恢复生产。 <br/> 这个《轮台罪己诏》很不容易啊,一个皇帝,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皇帝,他能够公开地下诏承认自己的错误,改变国策,不再顾及面子,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间评论汉武帝的时候曾经说过,说汉武帝跟秦始皇相比没有区别,汉武帝跟秦始皇是一个样,但是汉武帝有亡秦之过,没有亡秦之失,就是他有秦始皇的过错,但是没有造成秦始皇亡国的结果。原因就在于汉武帝有一个优点,就是他晚年知道悔改,这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br/> 所以这个轮台罪己,应当说是汉武帝晚年一个重大政策调整。当然这个时候已经很晚了,这是征和四年,离汉武帝之死只剩两年了。所以这个时候汉武帝算是彻底结束了所有的对外的战争,我们可以说他是一心一意搞建设,殚精竭虑谋发展,一心一意要搞经济建设,不再对外打仗了,所以轮台罪己是汉武帝一生一个大手笔。一代明主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公开认错,公开改过,这是一般的昏庸之主做不到的。 <br/> 唯我独尊的汉武帝公开地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的过失,这是当皇帝的很难做到的,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从某种意义上说,太子之死成为汉武帝一生重要的分界线,他一改以往的连年征战,进而发展经济重视农业生产,可以说此时的汉武帝平静了许多,也冷静了许多。但是太子已死,晚年的他还不得不面临一个立谁为太子的问题。那么在汉武帝的儿子中,他将会选择谁来当太子呢?这会不会又是一场新的宫闱之争呢? <br/> 汉武帝在平反冤狱,调整内政以后,汉武帝面临的最后一个大问题就是临终托孤。汉武帝有六个儿子,长子卫子夫所生已经自杀了,次子是齐王死得很早,下面还有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中间选谁?这个时候就开始了新的一场宫闱大战。四个儿子中间,第一个跳出来的是昌邑王,昌邑王是谁呢?昌邑王是汉武帝晚年非常宠幸的李夫人的儿子,李夫人是汉武帝的爱妃啊,死得很早。李夫人是个很聪明的人,李夫人临死,就是她病重的时候,汉武帝几次去看望她,李夫人用被子盖着脸不让汉武帝看她的脸,汉武帝非常遗憾,几次想看李夫人不让他看,所以后来汉武帝一直非常怀念这个李夫人。后来有人问李夫人,为什么皇上来看你,你不让他看你的脸呢?她说我现在害病以后,我面容变化很大,如果皇上看到我这个脸,他对我的印象就全破坏了。如果他不看到我的脸,他脑子中间始终存在着我当年最美的那个样子,他在我死后就会对我的家族格外照顾,所以我绝不能让他看到我临死的惨状。 <br/> [page] <br/> 李夫人做得很高明,所以李夫人死以后汉武帝一直很怀念。李夫人生这个儿子就是昌邑王,这是汉武帝按他的六个儿子中间排序第五的儿子。昌邑王他的母亲是李夫人,而李夫人有两个哥哥,都因为她这个妹妹得到宠幸了,一个是贰师将军李广利,这是汉武帝三员对匈作战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和李广利三个人。卫青、霍去病虽然是外戚,但是都有军事奇才。 <br/> 李广利也有外戚的身份,但是李广利完全是个庸才,不具备卫青、霍去病那种军事天才。所以李广利在一次出征的时候,这一年是征和三年,因为这时候匈奴入侵,汉武帝就派李广利出兵。李广利在出兵的时候和丞相,就是我们上集讲到的丞相刘屈髦,两个人有一番对话。这牵扯到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应当说明,贰师将军李广利跟丞相刘屈髦两个人是儿女亲家,他俩的关系非常近,是亲家。 <br/> 而昌邑王呢,是李广利妹妹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外甥,是他的亲外甥。所以李广利在出兵的时候,丞相来给他送行,他就跟丞相说你想办法做工作,让昌邑王继位做太子。昌邑王一继位做太子,李广利就是未来的皇上的舅舅,那么刘屈髦跟李广利是儿女亲家,也是个受益者,两个人就密谋了,说了一番话。但是事情做得不机密,这个话被人听到了,马上报给了汉武帝。大臣们在私下里议论立谁为君主,在封建社会这是谋逆之罪,是杀头罪,所以事情一发作,那么汉武帝立即就把丞相刘屈髦给抓了。 <br/> 抓了刘屈髦以后一审查,刘屈髦的妻子还有巫蛊,那这事情就更大了,所以丞相刘屈髦和他的妻子,包括他家人全被杀了。杀过以后又牵扯到李广利,结果把李广利的妻子、孩子也全杀了。而杀李广利的家属的时候,李广利还带兵在外面,结果李广利听说自己的妻子、孩子被杀,他想急于立功来求得宠幸。结果他贸然进兵加上内讧,李广利兵败投降,李广利算是投降匈奴了。 <br/> 这件事情结束以后,昌邑王淘汰出局,绝对不可能再立昌邑王了。你想想昌邑王的母亲是早死了,他舅舅投降匈奴了,昌邑王绝对不可能再立了,第一个儿子被淘汰。第二个被淘汰的是燕王,燕王叫做自取其辱。老大,太子死了,老二死了,排行第三的是燕王,所以燕王就想着怎么轮也该轮着我这一个年长的了,立嫡立长吗,我既是嫡又是长,他就想好事了。 <br/> 他怎么办呢?他在后元元年就是汉武帝临死,汉武帝是后元二年死的,后元元年燕王突然间给皇帝写了封信,他说我要求到皇宫中间去做一个侍从,就是他不再做诸侯王,他要求进京在汉武帝身边做侍从。这个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什么意思?等着接班,你在外面没有机会等着接班啊。汉武帝一看,因为这个燕王汉武帝本来就觉得他不是一个做皇帝的料,这个人为非作歹,做的坏事太多了,要让他当了皇帝一定是暴君。 <br/> <img src="http://data.jianglishi.cn/pic/86/52/86525FB01861F8AAA03937095D58C4F8.jpg" class="cont_pic" 所以汉武帝把那个送信的使者给杀了,然后就查这个燕王的事,一查出来他还窝赃逃犯,汉武帝一怒之下不但没有让他进宫,把他臭骂了一顿还削了他几个县,你诸侯国有好几个县,削了好几个县。所以燕王是自取其辱,本来想进宫的,结果使者也杀了,县也被削了,地也被削了,还被臭骂了一顿,完了,第二个皇子又淘汰出局了。第三个是广陵王,广陵王比燕王还要坏,平时干尽了坏事。 <br/> 但是汉武帝对这个不孝之子不想杀,而广陵王也觉得自己当太子没戏,所以他就自动放弃了,不再去争了,这个也出局了。这样一来只剩下第六个皇子了,也就是汉武帝晚年得的这个皇子,这个皇子他的得到有一个离奇的故事,就是钩弋夫人的故事。汉武帝晚年走到一个地方,有人告诉他这个地方有一个奇女子,然后他就把这个奇女子找过来,这个女孩从生下来一直到汉武帝召见她,这个女孩的手就是弯着,不会伸开,然后汉武帝一掰,她的手就伸开了,所以汉武帝立即被她的美貌所倾倒。这个时候汉武帝多大了?汉武帝是六十一岁,碰到这个十几岁的少女,一下子就爱上她了,就把她娶了。结果汉武帝六十一岁娶了这个十几岁的钩弋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钩弋子。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儿子,汉武帝就觉得他这个儿子很好,剩余的四个儿子中间就这个儿子好,他想立这个儿子,他觉得这个儿子身材魁梧,很聪明,心里头特别喜欢他,想立他。但是多大呢?这个儿子太小了,七岁。 <br/> 在汉武帝的几个儿子中,幼子刘弗陵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可以说立他为太子没有任何悬念。但是一个柔弱的肩膀怎能堪负国家的重任,历史上不乏有少主执政,大权旁落的例子。而汉武帝已经一天天接近生命的终点,容他思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江山更好地延续呢? <br/> 汉武帝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一年不如一年啊,人到老的时候大概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一年不如一年,第二个阶段叫一月不如一月,最后一个阶段叫一天不如一天,这个是很可怕的。和我同龄人的大概都有这个体会,我们现在还是一年不如一年。汉武帝晚年就有这种感觉了,找到感觉他就觉得赶快立,但是立这个儿子必须得找一个辅佐他的人,所以他就在他身边大臣中间选。选来选去他相中了一个人,这个人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叫霍光,这个霍光从十几岁就在汉武帝身边服侍他,跟着汉武帝二十多年。 <br/> 我们可以算一下,十几岁跟着汉武帝,跟了他二十多年,这个年龄应该在四十岁左右。霍光这个人二十多年在汉武帝身边没有说过一句错话,没有办过一件不妥当的事儿,这个太不容易了。所以汉武帝就看中他了,因为他觉得霍光这个人极其谨慎,他最谨慎的这一点,汉武帝就看中了这一点。所以呢,汉武帝就要想,我要想个办法怎么样来立这个儿子。他想立他这个少子刘弗陵,就让霍光作为他的顾命大臣。他怎么做呢?他先画了一幅画送给霍光,这个画画的什么呢?画的是周公背着成王朝见诸侯。周公背成王的故事源自周朝,就是周武王死的时候,他的儿子周成王年龄很小,他就委托他的弟弟,就是所谓的周公来辅佐他的幼子。这个周公就背着他的侄子来替他执掌朝政,朝见诸侯。所以画了一幅图送给霍光,这个图一送给霍光,其实霍光心里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霍光还装作不了解。 <br/> 结果到了汉武帝的后元二年的春天,汉武帝病重,汉武帝是个很敏感的人,就是在他临死前两天他下诏,他把霍光这些人叫到身边,他已经病得很重了。霍光就跪在汉武帝的床前哭着对汉武帝说,陛下万一有不测之事,立谁为太子?汉武帝说这还用我说吗?立我的小儿子刘弗陵,你来做周公辅佐他。然后汉武帝当天就下诏,立少子刘弗陵为太子,立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立了四个顾命大臣。汉武帝为了立他这个小儿子,他还做了一件让我们今天看来非常残忍的事情,就是杀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 <br/> 因为他立他这个小儿子,他小儿子八岁,钩弋夫人多大呢?二十多岁。汉武帝有一天就借着个机会厉声地呵斥、责备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吓得把那个首饰也去了,跪到地下求饶,汉武帝不依不饶,立即让武士把她拖走。钩弋夫人走的时候很凄惨,一边被拖着一边还不断地回着头看汉武帝,希望汉武帝能够饶恕她。汉武帝是高声喊着,你必须死,最后把钩弋夫人拖下去立即处死。这个事情过后很多人不理解,很多人不理解这个事情。 <br/> 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汉武帝就问他身边的侍从,说你们怎么看这件事情呢?他身边的侍从们就壮了壮胆子说了,马上要立她的儿子了,为什么杀他母亲?汉武帝说你们这些人是俗人,你们不懂。看看我们古代的历史,有多少国家的内乱是怎么产生的呢?都是因为主少母壮,皇帝很小,母亲很大。如果立了八岁的钩弋子,立为皇帝的话,他的皇太后才二十多岁,要一个二十多岁的皇太后守寡终生有悖人性,她也守不住,必定会产生淫乱之事。按我们今天说法,等于是要给汉武帝带个什么帽子,这是汉武帝不能容忍的,所以汉武帝说一定要杀掉她,不能让她存在。而且汉武帝还下了一道命令,所有为他生过孩子,无论是生儿子,生女儿的,所有为他生过的嫔妃一律处死。 <br/> 我们今天看汉武帝这件事情,确实做得很残忍。在这件事情以后,他后面还隐藏了一个汉武帝没有说得出口的理由,为什么要杀钩弋夫人,其实汉武帝只说了一个理由,怕年轻的皇太后出现绯闻,这是他说的一个理由。还有一个原因是汉武帝没有说出来的,因为霍光作为首席顾命大臣,他再稳健,再有能力,他也是个臣,他是一个臣子,而钩弋夫人如果活着,她再年轻她也是皇太后。如果说钩弋夫人跟霍光相比的话,一个是君,一个是臣,霍光的执政的权力、执政的能力会大打折扣。为了让霍光能够行使自己顾命的权力,不能让钩弋夫人存在。 <br/> 因为钩弋夫人存在有两种可能性,第一,钩弋夫人干政,假如太后干政,那么钩弋夫人就可能成为霍光的政敌,钩弋夫人如果将来跟霍光两个人干上了,你说霍光怎么去辅政?所以除掉钩弋夫人等于提前扫清了霍光顾政行使权力的一道障碍,这是汉武帝说不出口的一个理由。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钩弋夫人不干政,钩弋夫人假如说她不去干政怎么办呢?那些反对霍光的大臣就会跑到皇太后那儿去,打着皇太后的旗号,就会在皇太后的身边结成一个反霍光的政治中心。 <br/> 为了避免这种乱政的情况出现,必须要保证一个中心,所以汉武帝在这之前提前处理掉钩弋夫人。我们这样讲汉武帝在处理这个问题中间,确实有他有道理的一面。但是反过来我们替钩弋夫人想,太亏了,二十多岁,儿子要当皇帝了自己就得死,太残忍。没有办法,但这也是历史中间很难处理的一些事情,就这些事情是非常难处理的。作为汉武帝来说,他当时没有一个健全的政治制度能够保证他的政权平稳过渡,所以他不得不采取这种非常残忍的做法。而且这个做法去母存子,这种做法汉武帝发明以后,后来好多皇帝所效法,后来人们都仿照这个办法去做,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到了魏晋南北朝才把这种不合理的、残忍的、极不人道的制度给废除。 <br/> 所以汉武帝在解决储君之位这个问题上,他也是费了很多脑子,最终算是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他死了,政权平稳地过渡到了八岁的儿子手里面,他的儿子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汉昭帝。这样一来汉武帝就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所以汉武帝死后,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就很不一致,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明君;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所以对汉武帝的评价一直到今天没有一个定论,东说东的,西说西的,甚至意见是完全相左的。 <br/>
- 上一篇:解读近现代机制铸币:独树一帜的丁未大清银币壹圆试铸样币
- 下一篇:古代跪拜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