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学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三国时代也有“天子守国门”,中国两千年历史定都的由来

2022-05-19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都城从南京前往北京,他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北方敌情紧张,蒙古时刻袭扰边境,因此皇帝应该就近镇守,保证国家的安全

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而在公元211年,三国时代,也有一个人主导了一次“天子守国门”的事件,而这次事件,则为中国两千年历史定都奠定了一个基调,从此以后,历朝历代定都基本都沿袭了这个人思路。

这个人就是东吴大帝孙权,而他的“天子守国门”事件,就是将都城定于秣陵,即今天的南京。

相传,秦始皇巡游天下,到达南京,有善于望气看风水的人告诉始皇帝,这里有天子之气,将来必出皇帝。

秦始皇是打算“一世、二世、三世直到千秋万世”的,他怎么能允许出现其他皇帝呢?

于是,秦始皇便破了南京的风水,将原本相连的一座山从中间挖开,使得长江水灌入形成河流,据说这样就“泄了王气”,即便有皇帝也不会长久。

在三国时代以前,秦汉四五百年间,江南的行政中心一直都是吴郡,即今天的苏州市一带,除了战国时楚国因为郢都(今天湖北省江陵县一带)被秦国战神白起攻破而被迫在南京一带暂居,其它时间,南京一直都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但是,这种情况在孙权时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国时代战乱频繁,在江东立国的孙吴政权,以“草创之国,信不坚固”,它要面对北方强大的曹魏的直接威胁。

自古以来,北方灭南方必须横渡长江,而三国时代渡江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荆州方向,另一个是扬州方向。

荆州方向早期由孙权的盟友刘备占领,中后期则交给了名将吕蒙陆逊陆抗等名将镇守,基本无忧。

而扬州方向,曹魏的兵锋直接指向的就是南京一带,当时叫秣陵。这个方向的威胁则由孙权亲自抵挡。

孙氏取得江东后,早期也是将治所定于吴郡吴县,沿袭了前代的传统。

但是,三国局面确立,由于曹魏无法从荆州南渡,所以,曹操曹丕的南征就将全部主力投入了扬州的长江防线。

孙权为了应对北方强敌,时常在南京办公,此时,东吴迁都已经具备了契机。

而促使孙权下定决心定都于南京的是两个人,他们分别是张紘和刘备。

张紘曾是劝孙策袭取江东的战略家,他也是第一个劝孙权定都南京的人:

“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

张紘劝孙权迁都南京,是出于“风水”的考虑。

而孙权最终决定迁都南京,竟是因为刘备!

《江表传》记载:

后刘备之东,宿於秣陵,周观地形,亦劝(孙)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

所谓“刘备之东”,指的是刘备去江东迎娶孙权妹妹的时候。这段记载时说:当时孙权和刘备到秣陵,刘备看到周围的形势地理,便劝孙权迁都,孙权感慨说“智者的心意是相通”,说的就是刘备的想法与张紘的思路暗合。于是,决定迁都。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

“(建安)十六年,(孙)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孙权为了保证长江天险不被强渡,便修筑濡须口,濡须即今天安徽省无为县城北,距离南京不远,这座军事要塞是东吴极其重视的要点,历代“濡须都督”都是孙权麾下名将,如周泰、蒋钦张昭之子张承等人。

后曹操率十余万大军南下,直指建业,孙权亲自往濡须口抵挡。

结果,曹操望着吴军严整的阵容,无奈的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当年便引军北回,曹操终其一生也未能征服江东。

孙权定都“建业”,以“天子守国门”的气魄,开启了中国南方政权定都南京的序幕。

《三国志》评价孙权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

后世中国历代江南政权多定都南京,皇帝亲自镇守长江天险,只有南宋没有,人家南宋皇帝认为南京太危险,便留人镇守,自己跑到杭州西湖边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去了。

据说,秦始皇所挖的山就是今天南京的紫金山,而长江水灌入南京形成的河流就是今天的秦淮河。

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历朝历代定都南京的王朝,都文化鼎盛,人物繁茂,但是,却又多了几分奢靡和局促,似乎这座城市代表的就是一种略显软弱和悲怆的气质,远不如洛阳、西安和北京那样大气磅礴,苍劲雄壮。

但实际上,小编认为不是这样的,自从孙权以“天子守国门”的气魄定都南京那天起,这座以军事要塞存在的城市,就注定了骨子里一股不屈和倔强。

南京古城,在历史上经历了太多了浩劫与磨难,今天它仍屹立在这里,就如同这个民族一样,百折不挠。

看着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南京又已经今非昔比,一股勃勃生机又令人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期待。

“南朝金粉太平春,万里山河处处青。”

(本文为“老不看三国”头条原创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疑问和出版合作意向,请联系qq:2059507522)